送镜上人往庐山
元 · 李隼
云满袈裟月满船,匡庐何处定安禅。
屏风九叠啼猿里,瀑布千寻度鸟边。
林下翻经依宝树,花间洗钵踏金莲。
虎溪若见陶居士,不说高僧惠远贤。
屏风九叠啼猿里,瀑布千寻度鸟边。
林下翻经依宝树,花间洗钵踏金莲。
虎溪若见陶居士,不说高僧惠远贤。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镜上人前往庐山修行的场景,充满了禅意与自然之美。首句“云满袈裟月满船”,以云和月作为背景,形象地展现了镜上人行舟于山水之间的景象,袈裟与云月相映,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接下来,“匡庐何处定安禅”一句,直接点明了庐山作为修行圣地的地位,表达了对镜上人能在如此神圣之地静心修行的期待。
“屏风九叠啼猿里,瀑布千寻度鸟边”两句,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观,进一步渲染了庐山的壮丽与神秘。九叠屏风与啼猿,瀑布千寻与飞鸟,这些元素交织在一起,不仅展现了庐山的自然风貌,也暗示了修行之路的艰难与挑战。
“林下翻经依宝树,花间洗钵踏金莲”则描绘了镜上人在庐山修行的生活细节,通过“翻经”、“依宝树”、“洗钵”、“踏金莲”等动作,展现了修行者的虔诚与宁静,同时也体现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
最后,“虎溪若见陶居士,不说高僧惠远贤”一句,运用典故,将镜上人与历史上的高僧惠远相提并论,表达了对镜上人修行成就的肯定与敬仰,同时也寄托了对镜上人能像惠远一样,不仅成为高僧,还能为世人带来智慧与启示的美好祝愿。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镜上人前往庐山修行过程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对自然、修行与人文精神的深刻理解与赞美,是一首富有哲理与艺术美感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