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亲上人乞食三首(其一)
宋 · 释德洪
荆簪女,工采桑。
画鸦女,衣罗纨。
赤脚人,趁兔鹿。
著靴人,饱食肉。
百丈出家不害痴,一日不作一日饥。
后生十指不点水,得便宜是落便宜。
亲禅学道不檐板,自然公办私亦办。
新年持钵走衡湘,要令一众毛孔香。
画鸦女,衣罗纨。
赤脚人,趁兔鹿。
著靴人,饱食肉。
百丈出家不害痴,一日不作一日饥。
后生十指不点水,得便宜是落便宜。
亲禅学道不檐板,自然公办私亦办。
新年持钵走衡湘,要令一众毛孔香。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社会中不同人物的生活状态,通过对比鲜明的形象,展现了社会阶层的差异与生活的多样性。
首先,“荆簪女,工采桑。画鸦女,衣罗纨。”这两句对比了两个女性形象,一个以荆条为发饰,擅长采桑,生活简朴;另一个则穿着华丽的丝绸衣物,身份显赫。这反映了社会中贫富差距和职业差异。
接着,“赤脚人,趁兔鹿。著靴人,饱食肉。”赤脚人可能是指农民或猎人,他们赤脚行走,追逐野兔和鹿,生活艰苦但自由自在;而著靴人则可能指的是城市中的富人,他们穿着靴子,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这进一步强调了社会阶层的分化。
“百丈出家不害痴,一日不作一日饥。”这句话表达了僧侣的生活态度,即使在出家修行的百丈法门中,也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性,不劳而食被视为不义。这体现了佛教对劳动和自给自足的重视。
“后生十指不点水,得便宜是落便宜。”这句话讽刺了那些不劳而获的人,指出他们看似占了便宜,实际上却失去了真正的价值和满足感。
“亲禅学道不檐板,自然公办私亦办。”这里赞扬了修行者和学者,他们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智慧,不仅在宗教修行上有所成就,也能处理好日常生活中的事务,体现了精神与物质生活的和谐统一。
最后,“新年持钵走衡湘,要令一众毛孔香。”这句话描述了一位僧人在新年时外出化缘,希望他的善行能带给人们心灵上的香气,体现了佛教慈悲为怀的精神以及对社会福祉的关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对比和讽刺,展现了宋代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也蕴含了对劳动、道德、精神追求以及社会和谐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