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寄子由三首(其三)
郑子向河朔,孤舟连夜行。
顿子虽咫尺,兀如在牢扃。
赵子寄书来,《水调》有馀声。
悠哉四子心,共此千里明。
明月不解老,良辰难合并。
回头坐上人,聚散如流萍。
尝闻此宵月,万里同阴晴。
天公自著意,此会那可轻。
明年各相望,俯仰今古情。
翻译
舒子居住在汶水之畔,与门相对清寂无扰。郑子朝着河的上游方向,独自乘船连夜赶路。
顿子虽然近在咫尺,却仿佛被关在牢笼中一般。
赵子寄来了书信,信中《水调》的旋律依然回响。
四位友人心中悠然,共享这千里明亮的月光。
明亮的月亮不知疲倦,美好的时光难以重逢。
回首座中的众人,聚散如同流水中的浮萍。
我曾听说,今晚的月色万里如一,无论阴晴。
苍天有意安排,这样的聚会怎能轻易忘怀。
明年此时,我们各自期待重逢,感叹古今人事无常。
注释
汶上:地名,指汶水边。清:形容环境清净。
河朔:黄河以北地区。
兀如:犹如,好像。
牢扃:牢狱,这里比喻封闭的环境。
《水调》:古代曲调名。
千里明:形容月光明亮,千里可见。
良辰:美好的时刻。
流萍:比喻聚散不定的人。
阴晴:形容天气变化。
天公:古人对自然的尊称,指天意。
俯仰:形容时间流逝,俯首仰视之间。
鉴赏
此诗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作品,名为《中秋月寄舒子由三首(其三)》。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友情和对美好自然景象的赞美。
“舒子在汶上,闭门相对清。”这里以舒子自在于汶水之上,闭门独处,享受着清净无为的情境。"郑子向河朔,孤舟连夜行" 则是郑子乘一叶扁舟,在长河的尽头,整个夜晚都在航行,显得非常寂寞和独立。
“顿子虽咫尺,兀如在牢扃。”尽管与顿子相距不远,但感觉就像是被铁窗所隔。这里通过空间上的接近与心理上的遥远,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深沉感慨。
“赵子寄书来,《水调》有馀声。”赵子送来了书信,其中还夹带着《水调歌头》的旋律,这是苏轼自己的一首词,通过这样的细节,可以看出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情谊深厚,能够在文字中传递彼此的意境。
“悠哉四子心,共此千里明。”四位友人的心灵虽然相隔千里,但却能共同享受这份月光之美,这里的“明”字不仅指月亮,也象征着友情的纯洁和明媚。
“明月不解老,良辰难合并。”月亮永远不会理解时间的流逝,而美好的时光却难以长久。诗人通过这两句,表达了对时光易逝、珍惜每一次相聚的复杂情感。
“回头坐上人,聚散如流萍。”转过身来,看着那些曾经与自己共度美好时光的人,如今却像浮在水面的落叶一般,无常。
“尝闻此宵月,万里同阴晴。”诗人曾听说,在这个夜晚,无论相隔多远,都能感受到同一轮明月的光辉,这份感受超越了空间的限制。
“天公自著意,此会那可轻。”天地之间似乎有着自己的安排,而这次的相聚又怎能轻视呢?
“明年各相望,俯仰今古情。”来年,当我们再次相对时,不妨低头沉思,也仰望星空,去感受现在与过去交织的情感。
这首诗通过描绘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对自然美景的共同赞赏,展现了诗人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美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