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前韵奉答李慱厅二首(其一)赏析

前韵奉答李慱厅二首(其一)

明 · 符锡
斋坛古杏半欲折,院柳庭花他自春。
岂有桃蟠千岁实,只同枝作武陵薪。
生荑忽复缘何事,逸态频临畏损神。
只尺天阶多雨露,可能抛掷任风尘。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凄美而深沉的画面,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展现了生命的脆弱与永恒的自然循环。

首句“斋坛古杏半欲折”,以“半欲折”的杏树形象地描绘了古树的苍老与脆弱,暗示生命的短暂与无常。接着,“院柳庭花他自春”则以“自春”的柳树和花朵,展现了自然界的生命力与生机,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自然界的永恒与人类生命的短暂。

“岂有桃蟠千岁实,只同枝作武陵薪”两句,通过桃树与杏树的对比,表达了对生命形态的思考。桃树象征着长寿与繁盛,而杏树则代表了生命的脆弱与易逝,如同被砍伐后成为武陵薪火,寓意生命的最终归宿是化为滋养万物的燃料,强调了生命的循环与转化。

“生荑忽复缘何事,逸态频临畏损神”两句,进一步探讨了生命的偶然性与不确定性。生出嫩芽的植物,为何会突然枯萎?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逸态频临”则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而“畏损神”则体现了对生命脆弱性的深深忧虑。

最后,“只尺天阶多雨露,可能抛掷任风尘”两句,将视角转向更广阔的天地,表达了对生命价值的反思。即使在天阶之上,也充满了风雨与露水的洗礼,生命不应轻易被抛掷于风尘之中,应珍惜每一刻的存在,追求更有意义的生活。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与象征,深刻探讨了生命的意义、脆弱性以及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哲学的独到见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