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恬归灵隐
在路逢春雪,还山访冷泉。
钟催投寺锡,灯照泊江船。
法意休多问,无言即是禅。
拼音版原文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高启所作的《送僧恬归灵隐》。诗中描绘了僧人恬游历归乡的情景,表达了对友人归隐生活的理解和祝福。
首句“游方应未久”暗示僧人恬在外游历的时间并不长,可能刚结束一段云游生活。接着,“柳色变新年”以春天柳树的新绿象征着时光流转,新的一年已然来临,也寓含着对僧人的期待和对新生活的祝愿。
“在路逢春雪”描绘了僧人在归途中遇到春雪,这既展示了旅途的艰辛,也增添了归途的诗意。下一句“还山访冷泉”则写出僧人选择回到山中,去探寻那清冷的泉水,体现了他对自然与宁静的向往。
“钟催投寺锡”写寺庙的钟声催促僧人投宿,暗示了僧人的僧侣身份和生活的规律性。“灯照泊江船”则描绘夜晚僧人泊舟江边,灯火照亮小船,画面宁静而寂寥。
最后两句“法意休多问,无言即是禅”传达出禅宗的教义,告诫僧人不必过多询问佛法的深奥,因为真正的领悟往往在于无声无言之间,禅意就在日常的静默之中。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简洁的语言,展现了僧人恬的归隐之路,以及诗人对其修行生活的理解和尊重。
词语解释
法意的意思:(1).法令的意旨。《晋书·杜预传》:“今所注皆网罗法意,格之以名分。” 宋 苏轼 《谢赐恤刑诏书表》之一:“申严法意,消盗贼於未萌。” 清 曾国藩 《送江小帆同年视学湖北序》:“承平既久,法意寖失,郡县有司不知三物为何事。”(2).佛法的旨意。 明 高启 《送曾恬归灵隐》诗:“法意休多问,无言即是禪。”...
还山的意思:(1).致仕;退隐。 南朝 梁 沉约 《桐柏山金庭馆碑》:“末自 夏汭 ,固乞还山。权憇 汝南县 境,固非息心之地。” 宋 刘克庄 《水调歌头·喜归》词:“再拜谢不敏,早晚乞还山。” 清 汪懋麟 《九月十三日还山》诗之一:“幸遂还山愿,萧然去国轻。”(2).方言。山区人称死后葬于山上。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六:“有人劝这老倌不立继,开导他说:‘你有六七亩好田,饱子饱药,百年之后,还怕没得人送你还山?’”...
即是的意思:(1).如此。《庄子·庚桑楚》:“若有不即是者,天钧败之。”(2).就是。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六:“僕即是鬼,何以云无。”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知之真切篤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冷泉的意思:(1).清凉的泉水。 南朝 梁 萧统 《答晋安王书》:“冷泉石镜,一见何必胜於传闻。”(2).泉名。在 浙江省 杭州市 西湖 西 灵隐寺 前 飞来峰 下, 唐 元英 建亭其上,名叫 冷泉亭 。 唐 徐夤 《游灵隐天竺二寺》诗:“ 丹井 冷泉 虚易到,两山真界实难名。” 宋 赵汝茪 《汉宫春》词:“慢赢得、秋声两耳, 冷泉亭 下骑驴。” 清 陈维崧 《水调歌头·送恽南田之钱塘并柬毛稚黄》词:“犹记 冷泉亭 上,百道跳珠喷雪,飞瀑掛杉松。”...
柳色的意思:(1).柳叶繁茂的翠色。多用以烘托春日的情思。 南朝 梁 何逊 《落日前墟望赠范广州云》诗:“轻烟澹柳色,重霞映日餘。” 唐 白居易 《杭州春望》诗:“涛声夜入 伍员 庙,柳色春藏 苏小 家。” 前蜀 韦庄 《河传》词:“何处。烟雨。 隋 堤春暮,柳色葱蘢。” 宋 黄庭坚 《呻吟斋睡起》诗:“兰牙依客土,柳色过邻墙。”(2).指绿色。 五代 和凝 《天仙子》词:“柳色披衫金缕凤,纤手轻拈红豆弄。”...
色变的意思:脸色改变。表示惊惶不安。《史记·刺客列传》:“至阶, 秦舞阳 色变振恐,羣臣怪之。”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三:“ 杲 还,亡釵,不敢言而色变。”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四·剑侠》:“中丞启缄,忽色变而入。” 孙中山 《伦敦被难记》三:“ 唐某 闻予言,不觉色变,顿易其豪悍之口吻。”...
新年的意思:◎ 新年 xīnnián[New Year] 一年之始,指元旦及其后的几天。旧按农历,今亦按公历...
游方的意思:◎ 游方 yóufāng[travel far and wide] 指僧人、道士为修行问道或化缘而云游四方摇身一变,变做个游方的云水全真。——《西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