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至洪沙弥赴上元受戒
唐 · 皎然
不肯资章甫,胜衣被木兰。
今随秣陵信,欲及蔡州坛。
野寺钟声远,春山戒足寒。
归来次第学,应见后心难。
今随秣陵信,欲及蔡州坛。
野寺钟声远,春山戒足寒。
归来次第学,应见后心难。
注释
不肯:不愿意。资章甫:借助华美的服饰以增姿彩,这里比喻追求名利。
胜衣:衣着得体,此处指简朴的衣服。
被木兰:穿着木兰之衣,象征着高洁与朴素。
今随:现在跟随。
秣陵:地名,这里泛指南方地区。
信:书信,也引申为信息、消息。
欲及:希望赶上。
蔡州坛:蔡州的祭坛,代指某个重要的宗教或文化活动场所。
野寺:荒郊野外的寺庙。
钟声:寺庙的钟声,常用来描绘宁静或深远的意境。
春山:春天的山,充满生机但同时也有寒意。
戒足寒:僧侣赤脚行走于春山之中感到的寒冷,也暗示修行的艰苦。
归来:返回,指修行完毕或旅行结束后。
次第:依次,按部就班。
学:学习,修行。
后心难:后续的修行或理解更加困难。
翻译
他不愿凭借华美服饰彰显身份,宁愿穿着简朴的木兰之衣。如今随着秣陵的书信而来,希望能及时到达蔡州的祭坛。
荒野寺庙的钟声悠远回荡,春日山中戒行僧鞋下透着寒意。
归来后按部就班地学习修行,应会发现后续的境界更加难以企及。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皎然的作品,名为《送至洪沙弥赴上元受戒》。诗中充满了对佛法修行者的赞美和对朋友离别时的不舍之情。
"不肯资章甫,胜衣被木兰。"
这两句描绘了一位出家人对世俗生活的放弃,以及他对精神追求所穿戴的胜衣和自然界的融合,用“木兰”象征着清净、高洁的心灵。
"今随秣陵信,欲及蔡州坛。"
诗人表达了朋友将远行至秣陵(今南京附近)并抵达蔡州(今湖北宜昌)的寺院去受戒的决心,这里体现了佛教修行者的坚定信仰和追求。
"野寺钟声远,春山戒足寒。"
这两句描写了远离尘世的寺庙中的静谧景象,以及春日山中清凉的气候,反映出一种超脱红尘、专注于精神修养的情境。
"归来次第学,应见后心难。"
诗人表达了对朋友归来的期待和学习其所受戒规的愿望,同时也流露出了一种离别后的思念之情,暗示着对朋友的深厚情谊和对其精神成就的赞赏。
整首诗通过优美的自然景象和对佛法修行者的赞颂,表现了诗人对朋友追求真理、超脱世俗的理解与支持,同时也流露出了离别之际的情感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