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元质饮客月岩前小亭酒半月上移席坐岩下四顾林塘景气清绝眉山程进儒谓予不可无诗因作此
宋 · 李流谦
两山齐起屹双阙,一岩突出刳寒月。
成行松桂自昭穆,入耳流泉间宫角。
向来妙思发天蕴,突兀小亭著能稳。
渔郎撑舟更何之,不信武陵眉睫近。
慇勤置酒临清夜,主人不凡客殊野。
酒酣烛暗月初上,却徙胡床坐岩下。
疏疏林隙半轮悬,破碎寒塘万圭璧。
恐有仙人海上来,髣髴天风响环玦。
蟆颐先生有矜色,索我题诗纪清绝。
才薄将奈此景何,唤起吾家跨鲸白。
成行松桂自昭穆,入耳流泉间宫角。
向来妙思发天蕴,突兀小亭著能稳。
渔郎撑舟更何之,不信武陵眉睫近。
慇勤置酒临清夜,主人不凡客殊野。
酒酣烛暗月初上,却徙胡床坐岩下。
疏疏林隙半轮悬,破碎寒塘万圭璧。
恐有仙人海上来,髣髴天风响环玦。
蟆颐先生有矜色,索我题诗纪清绝。
才薄将奈此景何,唤起吾家跨鲸白。
注释
双阙:宫殿的两个高大建筑物。刳:穿透、映照。
昭穆:古代宗法制度下的次序,这里指松桂有序排列。
宫角:音乐中的音阶,比喻流水声。
突兀:突然出现,奇特不凡。
胡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
圭璧:古代玉器,这里形容寒塘月色。
髣髴:仿佛,好像。
跨鲸白:借指诗人富有才华,能驾驭文字如骑鲸跃海。
翻译
两座山峰并立,双阙耸立,一岩突出,映照着寒冷的月光。成排的松树和桂树有序排列,泉水声如音乐旋律,流入耳中。
这里蕴含着奇妙的思绪,一座小亭子稳固地坐落在其中。
渔夫驾舟不知去向何方,武陵之地似乎近在眼前。
主人热情设酒,在清凉之夜款待,主人非凡,客人则显得粗犷。
酒兴正浓时,月已升起,我们移至岩石下,仰望星空。
稀疏的树林中,月儿半挂,寒塘如万块碎玉。
仿佛有仙人从海上而来,天风吹过,带来环佩之声。
蛙颐先生面带骄傲神色,请求我为这美景题诗以记。
才情不足,如何描绘这绝美景象?只能唤起我家的鲸鱼白马来助我一臂之力。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风光画面,结合了诗人对友情和酒宴的享受。开篇两句“两山齐起屹双阙,一岩突出刳寒月”勾勒出了一个雄伟而又清幽的山水景观,山峦如同巨兽般挺立,而那突兀的岩石上则悬挂着一轮明月。接下来的“成行松桂自昭穆,入耳流泉间宫角”则是对这一自然景物中生长着的松树和桂树,以及清脆可闻的溪水声的描绘,这些都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常见意象。
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与友人共同享受酒宴,感受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向来妙思发天蕴,突兀小亭著能稳”表达了诗人对这份宁静与美好情境的赞叹和留恋。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中,也难免会有对远方旅人的牵挂,如“渔郎撑舟更何之,不信武陵眉睫近”所述。
主人设宴,诗人亦不失风雅:“慇勤置酒临清夜,主人不凡客殊野。”月亮渐升,烛光昏暗,这是欣赏自然美景的最佳时刻。诗人移席坐于岩下,更能深切感受到这一切。“酒酣烛暗月初上,却徙胡床坐岩下”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
接下来,“疏疏林隙半轮悬,破碎寒塘万圭璧”则是对夜色中山林和溪流的进一步描写,那圆满的月亮透过树梢,倒映在清冷的溪水之中,仿佛星辰散落其间。
诗人心中,似乎还期待着有仙人从海上来临,使得“恐有仙人海上来,髣髴天风响环玦”一句充满了对超自然境界的向往。最后,“蟆颐先生有矜色,索我题诗纪清绝”则是对友人的敬仰之情和对诗歌创作的期待。
结尾处“才薄将奈此景何,唤起吾家跨鲸白”表达了诗人面对如此美好的景致而感慨于自己的文笔不足以完全表达这份美好,进而想到了古代传说中仙人的故事。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的和谐统一,以及对高洁、清绝境界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