蕃方为纪游之诗未就知府寺簿先生宠示佳句敢辄次韵
宋 · 赵蕃
兹因谋道来,不为看山新。
看山虽云新,图画犹昔人。
虚亭十日留,欲出凡几巡。
隔江树差差,俯槛波粼粼。
终藉席间语,乃涤胸中尘。
况兹篮舆行,攀崖陟嶙峋。
是知竹使符,不异丘壑身。
世人何不察,百伪嫌一真。
而我孤拙者,崎岖聿其轃。
话言听矻矻,书札胜频频。
先生今徐州,愚非欧阳陈。
庶因唱酬诗,牵联诏无泯。
看山虽云新,图画犹昔人。
虚亭十日留,欲出凡几巡。
隔江树差差,俯槛波粼粼。
终藉席间语,乃涤胸中尘。
况兹篮舆行,攀崖陟嶙峋。
是知竹使符,不异丘壑身。
世人何不察,百伪嫌一真。
而我孤拙者,崎岖聿其轃。
话言听矻矻,书札胜频频。
先生今徐州,愚非欧阳陈。
庶因唱酬诗,牵联诏无泯。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赵蕃所作,题为《蕃方为纪游之诗未就知府寺簿先生宠示佳句敢辄次韵》。诗中表达了诗人因寻求真理而来此地,并非单纯为了观赏山水的新鲜感。他虽然欣赏眼前的美景,但觉得其本质与古人描绘的并无二致。在十天的停留中,诗人多次外出游览,感受江边树木摇曳和水波荡漾的宁静。通过与友人的交谈,诗人心中的尘埃得以洗涤。他还提到了乘坐竹制小车的行程,以及攀登山崖的艰辛,借此体验自然与自我合一的乐趣。
诗人批评世人往往难以分辨真伪,而他作为孤陋之人,却乐于在艰难中求索。他欣赏朋友的诗才,自谦并非如欧阳修、陈师道那样的大家,但仍希望能通过诗歌唱和,保持联系。整首诗寓含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真理的追求,以及对自然景色的深深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