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之交风雨弥旬耳目所触即事十绝(其二)
宋 · 汪莘
不赋杜鹃三十秋,今愁不比昔时愁。
杜鹃岂是催春去,为见春来啼不休。
杜鹃岂是催春去,为见春来啼不休。
注释
杜鹃:杜鹃鸟,一种常见的鸟类,叫声凄厉,常被用来象征悲伤或思乡之情。愁:忧虑、忧愁的情绪。
昔时:过去的时候,指过去的岁月。
岂是:难道是,表示疑问和否定。
催春去:催促春天离去,形容杜鹃鸟叫声凄凉,仿佛在驱赶春天。
为见:为了看见,表原因。
啼不休:不停地啼叫。
翻译
不再赋予杜鹃鸟三十个春秋的哀愁,如今的忧愁已不同于往昔。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汪莘的作品,名为《春夏之交风雨弥旬耳目所触即事十绝(其二)》。诗中通过对比现实与过去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于时光流逝和季节变化带来的复杂情绪。
“不赋杜鹃三十秋,今愁不比昔时愁。” 这两句诗开篇即点明了主题——时间的流逝与心境的变化。杜鹃,即杜鹃花(也就是樱桃),在中国文化中常用来象征春天的到来。这里,“三十秋”意味着岁月的积累,而“不赋”则表明诗人对过去美好的时光有所保留,不愿意轻易忘记或过度渲染。接着,“今愁不比昔时愁”则是说现在的心境与过去相比,愁绪更多、更深。
“杜鹃岂是催春去,为见春来啼不休。” 这两句诗进一步阐述了上面的主题。这里的“杜鹃”可以理解为春天的象征,而不是单纯指花。“岂是催春去”表达的是对春天即将逝去的无奈与惋惜之情;“为见春来啼不休”则是说尽管春天不断地到来,但诗人内心对于春天美好的渴望却从未停止。
整首诗通过对杜鹃(樱桃花)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时间流逝和季节更迭所带来的复杂情感。同时,这也反映出诗人对于自然界中生长与衰败的深刻体悟,以及个人生命历程中的无常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