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兖州朱十四(其二)
明末清初 · 屈大均
嗟君闾里侠,金尽欲如何。
乱后田园少,愁中鼓角多。
将军无细柳,渔父且沧波。
怀有遗书在,行行避紫驼。
乱后田园少,愁中鼓角多。
将军无细柳,渔父且沧波。
怀有遗书在,行行避紫驼。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屈大均创作的《赠兖州朱十四》组诗的第二首,通过描绘一位名叫朱十四的侠士的境遇和心境,展现了战乱之后社会的动荡与人心的愁苦。
首联“嗟君闾里侠,金尽欲如何”,开篇即以“嗟”字表达对朱十四的同情,点明他出身于侠义之家,但如今身无分文,处境艰难,引人深思。接着,“乱后田园少,愁中鼓角多”两句,直接描绘了战乱之后的惨状,田园荒芜,人民流离失所,鼓角声声,象征着战争的残酷与不安,营造出一种沉重压抑的氛围。
颈联“将军无细柳,渔父且沧波”,对比将军与渔父的生活状态,将军失去了昔日的权力与荣耀,如同失去细柳庇护;而渔父则在动荡中寻求平静,选择与水波共舞,隐喻了不同人物面对战乱的不同抉择与心态。这里既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讽刺,也表达了诗人对普通百姓生活的深切关怀。
尾联“怀有遗书在,行行避紫驼”则进一步揭示了朱十四的身份与处境。他或许曾有过辉煌的过去,但现在只能依靠手中的“遗书”(可能指某种秘密文件或技艺传承)来维持生计,同时“避紫驼”则暗示他为了生存不得不躲避权贵的迫害,形象地描绘了一个身处乱世的侠士的无奈与挣扎。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朱十四这一角色的刻画,反映了明末清初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现实,以及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与挣扎,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