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宜禅人之姑苏
红蓼白蘋秋正好,不知谁把钓鱼竿。
鉴赏
此诗《送宜禅人之姑苏》由元末明初诗人梵琦所作,描绘了一幅洞庭湖畔送别僧侣的景象,充满了淡淡的离愁与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首句“洞庭一望水漫漫”,开篇即以广阔的洞庭湖为背景,通过“望”字引出诗人远眺的视角,将读者带入一个辽阔无垠的水天一色之中。“漫漫”二字,不仅形容了湖面的广阔,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思绪悠长,仿佛与这浩渺的湖水相呼应。
次句“去路遥随眼界宽”,在描述了湖面的辽阔之后,诗人进一步点明了禅人即将前往的目的地——姑苏。这里的“去路遥”既指实际的路程遥远,也暗含着对禅人旅途艰辛的关切和祝福。而“眼界宽”则表达了诗人对禅人开阔心胸的期待,希望他能以更加宽广的视野面对未来的旅程。
第三句“红蓼白蘋秋正好”,诗人转而描写洞庭湖畔的秋景,红蓼与白蘋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色彩鲜明、生机勃勃的画面。这一句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也寓意着禅人即将踏上旅途之时,内心充满希望与宁静,如同这秋日的湖畔一样美好。
最后一句“不知谁把钓鱼竿”,以一个疑问句收尾,既是对禅人即将开始的旅程中可能遇到的未知事物的思考,也是对禅人智慧与心境的赞许。钓鱼竿在这里象征着禅人将要面对的生活与修行中的挑战,而“不知谁”则暗示了禅人将独自面对这些挑战,展现出其独立自主的精神风貌。
整首诗通过对洞庭湖畔景色的描绘,以及对禅人旅途的祝愿,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对友人离别的感慨,同时也蕴含了对禅修生活深邃哲理的思考。
词语解释
把钓的意思:(1).垂钓。 唐 温庭筠 《送襄州李中丞赴从事》诗:“把钓看棋高兴尽,焚香起草宦情疎。” 唐 吴融 《自讽》诗:“本是 沧洲 把钓人,无端三署接清尘。”(2).指垂钓的人。 唐 翁洮 《渔者》诗:“只贪浊水张罗众,却笑清流把钓稀。”...
钓鱼的意思:◎ 钓鱼 diàoyú[go fishing;angle or fish with a hook and line] 用钓具捕鱼...
洞庭的意思:(1).广阔的庭院。《庄子·天运》:“帝张《咸池》之乐於洞庭之野。” 成玄英 疏:“洞庭之野,天池之间,非 太湖 之 洞庭 也。”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尔乃御文轩,临洞庭。” 宋 苏轼 《坤成节集英殿教坊词·教坊致语》:“洞庭九奏,始识《咸池》之音;灵岳三呼,共献后天之祝。”(2).湖名。即 洞庭湖 。《韩非子·初见秦》:“ 秦 与 荆 人战,大破 荆 ,袭 郢 ,取 洞庭 、 五渚 、 江 南。” 唐 韩愈 《岳阳楼别窦司直》诗:“ 洞庭 九州间,厥大谁与让?”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
红蓼的意思:蓼的一种。多生水边,花呈淡红色。 唐 杜牧 《歙州卢中丞见惠名酝》诗:“犹念悲秋更分赐,夹溪红蓼映风蒲。” 明 张四维 《双烈记·计定》:“秋到 润州 江上,红蓼黄芦白浪。” 清 杨芳灿 《满江红·芦花》词:“红蓼滩头秋已老,丹枫渚畔天初暝。”...
漫漫的意思:[释义](形)(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 [构成]重叠式 [例句]漫漫长夜。(作定语)四野白雪漫漫。(作谓语)[同音]曼曼、缦缦...
去路的意思:◎ 去路 qùlù[way;outlet;way along which one is going] 前进的道路;去某处的道路挡住敌人的去路...
眼界的意思:◎ 眼界 yǎnjiè[field of vision;outlook] 目力所及的范围,借指见识的广度窗中缟练舒眼界。——苏轼《和子瞻雪浪斋》...
一望的意思:(1).眺望一下;看一下。 南朝 梁 王僧孺 《落日登高》诗:“凭高且一望,目极不能捨。” 宋 孙光宪 《浣溪沙》词:“蓼岸风多橘柚香, 江 边一望 楚 天长。”《西游记》第三六回:“佇立草坡,一望并无客旅。”《儿女英雄传》第五回:“隔墙一望,里面塔影冲霄,松声满耳,香烟冷落,殿宇荒凉。”(2).指目力所及的距离。亦泛指较近的距离。 元 王实甫 《丽春堂》第一折:“则见贝闕蓬壶一望中。”《三国演义》第四九回:“ 武昌 一望之地,最为紧要。”《西游记》第九三回:“我这寺一望之前,乃是 舍卫国 。”...
鱼竿的意思:亦作“ 鱼杆 ”。钓竿。 唐 杜甫 《遣闷呈严公二十韵》:“白水鱼竿客,清秋鹤髮翁。” 宋 陈瓘 《满庭芳》词:“江湖手, 长安 障日,何似把鱼竿。” 石震 《踏察记事》:“老同志为难了,说:‘你也得借给我个家伙,网也行,鱼竿也行。’” 贾平凹 《妊娠》第二章六:“他做了长长的一柄鱼杆,整晌地蹲在那里静候。”...
正好的意思:◎ 正好 zhènghǎo(1) [just right;just in time;as it happeness]∶恰好我想派人去叫你们,你们正好来了(2) [just enough;flat]∶不多不少,没有零头的正好用十秒钟赶上了公共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