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阳书院诗
守令有民社,裂地皆分符。
问之尔何由,必曰因业儒。
自致或世赏,因儒升仕涂。
一朝希斗禄,辄与故步殊。
佞夫专媚灶,要路事驰驱。
俗夫抗尘容,勾校迷墨朱。
自谓尚市道,不若效贾区。
何必念故业,易地有蘧庐。
嵩阳敞儒宫,远自唐之卢。
章圣旌隐君,此地搆宏居。
崇堂讲遗文,宝楼藏赐书。
赏田逾千亩,负笈昔云趋。
劝农桑使者,利心巧阿谀。
飞书檄大农,鬻此奉时须。
垣墙聚蓬蒿,观殿巢鸢乌。
二纪无人迹,荒榛谁扫除。
桑羊固可烹,县令亦安乎。
今主尚仁政,美利四海敷。
仁贤任阿衡,天地一朝苏。
已责复蠲敛,肉骨生膏腴。
疲民悉按堵,此地尚荒芜。
淮西高夫子,为政多美誉。
百里政肃雍,民不困追胥。
愤彼释老子,遗宫遍山隅。
吾儒一何衰,废迹可嗟吁。
连笺叩洛尹,移文讽使车。
义有子衿耻,功将泮水俱。
兴衰虽在天,此意良可书。
却思鬻此者,于儒与何诛。
又思昔县令,亦昔儒之徒。
兴儒有美意,无忘高大夫。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束发:指青少年时期。政事:政务。
佩绶:佩戴官印。
曳长裾:拖着长袍。
民社:百姓和社区。
裂地:划分土地。
斗禄:高官厚禄。
故步:常规行为。
佞夫:谄媚小人。
要路:显赫道路。
俗夫:庸夫俗子。
勾校:混淆是非。
市道:市场交易。
贾区:商人聚集的地方。
蓬蒿:杂草。
鸢乌:乌鸦。
二纪:二十年。
荒榛:荒草。
桑羊:典故,比喻官员被烹杀。
县令:地方官员。
仁政:仁爱的政治。
阿衡:古代的宰辅。
膏腴:肥沃的土地。
按堵:安居乐业。
高夫子:对有德行的官员尊称。
百里政肃雍:治理得法,秩序良好。
释老子:佛教和道教。
遗宫:废弃的寺庙。
子衿:学子的服装,象征学问。
泮水:学府中的水池,象征学问。
诛:责罚。
昔县令:过去的县令。
高大夫:对有德行的大夫的尊称。
翻译
年轻时就投身政务,身佩官印拖着长袍。地方官员管理百姓,划分土地授予官职。
询问他们的途径,必定说是研读儒家。
通过儒学晋升官位,有的是世代恩赏。
一旦追求高官厚禄,行为就与常人不同。
谄媚小人只巴结权贵,奔走于显赫之路。
庸夫俗子只顾眼前,混淆黑白是非。
自认为崇尚市场交易,不如效仿商贾之道。
不必留恋旧业,换个地方也有居所。
嵩阳有宽敞的儒学宫,源自唐朝的卢氏。
章圣皇帝表彰隐士,这里建起宏伟府邸。
高大的殿堂讲述古籍,珍贵的楼阁收藏皇赐图书。
赏赐的田地超过千亩,学子们曾满怀热情而来。
劝农使者用心狡猾,迎合上意巧言令色。
急书飞传给大司农,以此换取朝廷所需。
城墙内外杂草丛生,宫殿上空乌鸦盘旋。
二十年间无人问津,荒草蔓生无人清理。
桑羊固然可以烹煮,县令又怎能安心。
当今君主推行仁政,天下共享福祉。
仁贤之人担任宰辅,天地间焕然一新。
既已免除苛捐杂税,人民得以丰衣足食。
疲惫的民众安居乐业,此地却仍荒凉。
淮西的高夫子,政绩卓著受人称赞。
百里之内秩序井然,百姓无需受胥吏困扰。
痛恨释道之风,昔日佛寺遍布山野。
我们的儒学多么衰落,遗迹令人感叹。
写信给洛阳尹,以文书规劝官员。
坚守道义,耻于做官,如同学子求学。
国家兴衰虽由天定,但此情此景值得记载。
反思卖地之举,对儒者有何罪过。
再想那过去的县令,也是儒生出身。
振兴儒学本有美意,勿忘高夫子的高尚品德。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士人在嵩阳书院的生活状态和心境变化。开篇“束发从政事,佩绶曳长裾”两句,形象地展示了诗人的身份转换,从学者到官员的过程。接下来的几句则表明了诗人在担任地方官职时的治理方式和对儒家学说的推崇。
诗中还穿插着对当地风土、民情以及自身仕途的反思。例如“嵩阳敞儒宫,远自唐之卢”一句,提到了书院的历史渊源,而“劝农桑使者,利心巧阿谀”则显示了诗人在任上对农业和民生的关怀。
然而,在描述了一番繁华之后,诗人又转向了对过去儒家学说衰败的感慨,如“愤彼释老子,遗宫遍山隅。吾儒一何衰,废迹可嗟吁”等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儒家文化在当时社会中的边缘化感到的失望。
最后,“兴儒有美意,无忘高大夫”两句,似乎是在表达诗人对复兴儒学的美好愿景以及对先贤的怀念。整首诗通过对书院生活、个人经历和文化传承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波动与坚守。
这是一首充满深刻思考的诗作,不仅展示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某些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