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造句(精选100条)
1、短信祝你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中状元,好运伴你发财得银元,幸福健康增元气,愿你心中美好的梦想"中"能"元",让中元节给你带去美梦成真的心愿!
2、江启好像天生没有做学问,考科举的天赋,学业自然马马虎虎。
3、大唐天宝十四年二月,帝都长安举行一年一度的科举考试,天下读书之人皆怀着满腔热情奔赴长安,志在高中皇榜、一举成名。
4、刘海峰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科举考试史、教育史与高考改革问题专家,“科举学”学科的开创者。
5、我用矫形外科举例子因为我觉得,这个比较易懂,但在其他外科手术上道理也是一样。
6、京中有人以长吉父名犯讳,说我不应参加科举。
7、庙内设有中国科举制度陈列馆,"育才"、"兴贤"、"仰高"三座牌坊气宇轩昂,分别代表培养人才、选拔人才和对孔子的敬慕。"。
8、小舒也语出惊人,认为现在的国考不像古代的科举,更“强调思考和创新,并不是重复旧东西”。
9、无论你皇帝贴不贴黄榜,科举考试都是要进行的。
10、张兄家学渊源,这次肯定会中的,其实你可以凭令尊与令兄的关系萌生一官半职的为何还苦于科举?
11、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阶级很善于网罗人才,他们通过科举制度把有才华的人网罗到政府中来。
12、农历八月是古代科举乡试月,乃读书人的忙月,这种情景与现今6月初的高考差不多。
13、由此观之,科举制具有典型的两面性因而其影响也具有典型的双重性。
14、科举制并不是自创生即完备周密,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它也曾经历了失误、挫折,甚至后退。但是,由于一代代人的薪火相传的持续努力,它一步步地完善,一步步地走向成熟。张宏杰
15、从设计原则上看,科举制遵循着平等竞争的精神,打破了门第出身对人的限制,最大限度最高效率地调动起整个社会的精神资源。应该说,作为社会政治领域的一项重大发明,和世人皆知的四大发明相比,它毫不逊色。张宏杰
16、清末的军事工业是完完全全的国有企业,无论是曾国藩、李鸿章那样的科举干部,还是左宗棠那样幕府出身的军事奇才,在他们的主导下,国有企业的改革最终都改成了官方主导。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官僚作风、贪腐现象严重,像马尾船厂、江南制造总局这样的顶级国有军工企业最终都成为反腐的重灾区。李德林
17、蒙古贵族起于漠北,不重视科举,灭金后,只举行过一次科举考试,此后废除科举近八十年,彻底断绝了儒生的仕进之途。
18、明代科举以廷试之前三名为三元,即状元、榜眼、探花。
19、张兄家学渊源,这次肯定会中的,其实你可以凭令尊与令兄的关系萌生一官半职的为何还苦于科举?
20、他是贾府的继承人,是贾家的希望所在,他应该走一条科举荣身之路,以便立身扬名,光宗耀祖。
21、说是福建省福州府长乐县有个名叫陈振龙的读书人,科举不第,转而经商,往来于福建和吕宋,曾经在吕宋长期定居。
22、“上舍之士,多致位通显,入玉堂,进框密,出则建节而试士,其余登甲科、举成均,牧民有善政,及撰述成一家言者,不可胜数。
23、胡说,就算不去科举,书,你也要读!立世存身怎能不知圣贤书中的微言大义?等你接了差事,每天还要读书,不可荒废。
24、他们中有一些人已经通过了科举考试,成为朝廷官员,但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被贬职了,另一些从来没能一举得中。
25、我国的高校招生政策既借鉴了西方的招生考试模式,又深受传统科举考试文化的影响。
26、王坚持游击战,打了十几年,九死一生,还可坚持,康熙一开科举,还颁布特殊政策,对这些前朝义士开“博学鸿儒”科,免考入仕,黄宗羲就难办了。
27、然自科举之业盛,士皆驰骛于记诵辞章,而功利得丧分惑其心,于是师之所教,弟子之所学者,遂不复知有明伦之意矣。
28、此人也是通过科举而进入朝中,为人性特俊拔,先依附贾似道,得以官运亨通,后见贾似道失势,转头痛批之,实为两面三刀之辈。
29、与科举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啊。
30、1958年,刘诗昆第二次参加了在莫斯科举行的柴可夫斯基钢琴大赛。
31、当年,陈世美参加科举考试,获取功名之后,抛妻别子,另结新欢。
32、诸郡学业该通,才艺优洽,臀力骠壮,超群等伦,在官勤奋,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强御,四科举人。
33、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气。
34、东莞市委书记徐建华在会上回顾了东莞教育历史,他说,东莞历史上素有尊师重教、崇文尚德的优良传统,在广东属于科举发达地区。
35、在家族的发展过程中,丁氏家族始终将科举入仕和商业经营相结合,始终坚持用儒家思想指导自己的言行,成为清代山东地区著名的儒商家族。
36、“一色杏花红十里,状元归去马如飞”,状元,是科举时代的最高功名,一旦获得,荣耀、快慰至极。
37、1905年,他参加科举末科考试未中,遂在本县罗庄铺村教书。
38、孙均铨,清乾隆甲寅恩科举人,嘉庆戊辰科进士,永顺府教授。
39、罢科举法,令州县悉仿太学三舍考选,建辟雍外学于城南,以待四方之士。
40、2011年1月24日,中国国务委员戴秉国同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秘书帕特鲁舍夫在莫斯科举行中俄第五轮战略安全磋商。
41、古人出名靠科举,今人出名靠网络。把自己的隐私与一个人分享,那是知己;和一群人分享,那是博客;跟全国人民分享,那叫网络红人!
42、据说这项折桂的名字来历还有些意思,那是他父亲在世时,期望他这唯一的独生儿子能在三年一大考的朝廷科举考试中,一举夺的头名状元,来个蟾宫折桂。
43、宋朝以后,富阳纸开始名扬天下,元书纸、井纸、赤亭纸三大名纸更是被朝廷列为“锦夹奏章”和科举试卷用纸。
44、“桃李门墙开遍了,东风何时到梅花?”显然,他是想得到老师的一些鼓励,继续在科举中奋争。
45、唐代的科举也不像明、清那样一层层地考上来,录取也不完全看几篇诗文,而是要有公卿名人在社会上为之吹嘘并推荐才能应试登第。
46、由于多次科举不第,陈白沙与仕途缘悭分浅,他的后人也很少出现大人物。
47、学而优则仕”,在科举时代,是指知识分子在科考中成绩卓异,才能求得一宫半职。
48、是以开科举、访贤能,使野无遗贤,人尽其材。
49、著名学者刘海峰教授登上岳麓书院讲坛,纵论“千年科举与中国传统文化”。
50、庙内设有中国科举制度陈列馆,"育才"、"兴贤"、"仰高"三座牌坊气宇轩昂,分别代表培养人才、选拔人才和对孔子的敬慕。
51、科举考试中年龄最大者,要数广东顺德县老秀才黄章。
52、在科举时代,金榜题名是许多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事情。
53、他是八股科举制度的虔诚信徒,他真诚地捍卫举业,最终成为八股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54、陈希亮不像苏洵一样年少荒嬉,他是个严以律己之人,自幼刻苦用功,但命运作弄,科举之路十分的不顺遂。
55、江腾,原名江无竞,1920年出生于广东省名门望族,祖父为晚清最后一届科举考试进士江孔殷,是清末广东文坛“四大金刚”之一。
56、庚子后新政牵涉多端,其中荦荦大者包括:官制改定、代科举以新式教育,甚至立宪准备。
57、而且还仿照中国科举制度,以儒家经典取士,从乡塾到太学,都学习和使用汉文。
58、贾政所谓的“浓诗艳词”,指的是不入科举之道,偏重于文学价值的诗词曲赋,尤其是青春少年喜读的带有浪漫色彩的诗词。
59、3月8日到16日,俄共第十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列宁关于用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得到代表们的一致赞同。
60、落第士人是科举制度实行后的产物,是被科举所淘汰的士人群体。
61、其实也这也不奇怪,孟家偌大的家业,本该顶门立户的孟若谷却一心扑在读书科举上,当起了甩手掌柜。
62、说起科举,广州有道名菜的故事也是不得不提,一说出来谁都听过,那就是三元及第粥。
63、据说当年丁老爷子科举时候,官场非常腐败,丁老爷子一气之下罢笔长叹,扬长而去。
64、在“三元及第”四个大字的牌匾下,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位“三元”状元陈继昌的铜像更是成了许多父母告诫孩子好好学习的“教育基地”。
65、为官中、致仕后皆与自己的别墅息息相关,是他们读书科举、自娱游乐、修道习禅和疗养归宿的地方。
66、平凡少年陈风,带着地球上的诸多剑法,科举路上披荆斩棘,舞练惊世剑法,踏上了前无古人的剑圣之路。
67、众所周知,大明朝是科举社会,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科举入仕金榜题名才是人生之正途。
68、科举学不仅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而且其研究内容具有广博性和现实性。
69、就算中了科举,也未必就能有官做,还要等吏部铨选、补缺,才有可能实授。
70、他并不在乎为了维护利益,设计张大春,也不掩饰为了仕途科举,学习制艺,可以笼络官差,亦能附庸风雅,颇有城府,却不失于冷漠,人情练达,却不显得虚伪。
71、科举、捐纳、新式学校培养及留学生。
72、他年少胸怀澄清天下之大志,要实现这种抱负,在那样的政治制度下,只能走“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通过科举进入仕途。
73、因乐队参赛曲目被指责嘲讽俄罗斯总理弗拉德米尔.普京,格鲁吉亚退出即将在莫斯科举行的五月欧洲音乐电视大奖赛。
74、这也难怪,高考本来就是件举世瞩目的大事,再加上一个颇有些科举时代流风遗韵的“状元”头衔,人们的想象力很容易就被激发起来。
75、唐代举制与选制是分离的,举选权利即参加科举考试与铨选的权利。
76、与末代状元刘春霖同科的进士人数说法不一,根据清史稿的记载,1905年末代科举共有273人中进士,但从《会试闱墨》一书中,却只有276人。
77、对了,还有个词叫做蟾宫折桂,比喻科举得中,所以说在家里摆上这样的东西,就有升官发财的寓意……
78、南宫世家世代书香门第,都说学而优则仕,然而南宫世家却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即禁止所有南宫家族子弟参加科举,更别说担任官职。
79、由于科举制度及第者享有丰富的优待的荣誉,而且科举也是普通人出头的重要途径,因此经常会有贫士高中之后抛妻弃子的悲剧发生。
80、作文教学也是老一套,教学生写些与他们生活不相干的东西,就象是考科举写八股一样,装腔作势,空洞无物。
81、虽然有众多的落第者,但在“利出一孔”的科举制度中,少数几个人所演义的成才故事,依然能够激励多数人去成就万里挑一的神话。
82、唐代古文家对科举考试中的时文多有批评,但实际上古文家与科举考试有着相违与相依的双重关系。
83、朔州人王赓荣是清朝光绪二年榜眼,是封建科举时代朔州第二个获得科举高等第的人。
84、不几年后,中国传统教育史上一抹灰色阴影被最终揩去,流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彻底废除,各级学堂被认定并纳入中国的主流教育体系,沿袭至今。
85、班辈姓名科甲科举时间任职父。
86、他把这科举考试看作是一种浮名,我现在没考中,我把浮名换浅斟低唱,就是在歌伎酒楼,就是和歌伎、乐工交往,去写词、唱词。
87、这就把科举的立足点放在选拔具有经纶济世之志和真才实学的天平上,从而扩大了考选名额,使一大批新进之士取代反对改革的旧官。
88、尽管科举制已进行了旷古未有的改革,从考试的内容到形式都试图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但仍然无法逃避灭亡的命运。
89、宋朝前期的科举基本上承袭唐和五代,依旧是常科和制科两大系统。
90、(4)汉以后因袭博士官学制度(宋以后科举制度犹是变相官学),以利禄熏人心,以权威约真理,经世致用,空存美谈,钓名渔利,长留秽德。
91、科举制与民族传统文化构成双向关系,在长期考试实践中形成品类繁多的科举文化。
92、作为世界上最早的文官考试制度,中国的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93、有一年,他去参加科举考试。发榜之后,孙山榜上有名,但是排在最后一位。
94、明清科举录取通知书不论中央、地方都叫“报帖”,也称“捷报”,俗称“喜报”。
95、保举、科举、捐纳、新式学校培养及留学生。
96、鉴于科举制度的文化特性,文化应是“科举学”学科建设的应有定位。
97、但事实上,到了宣统二年,还出现中第举人的喜报,反映出清政府废科举制度的不彻底性。
98、你装,你继续装,十年读书就是为了这一天的成绩,居然表现出不知道,尤其是装的还这么像!“少爷,今天是科举考试看成绩的一天。
99、科举制度在明清时代趋于成熟,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三场考试都拿第一,就是大名鼎鼎的“三元及第”。
100、蒲松龄10几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72岁才成为贡员;范进中举,就是中考,考了至少十二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