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造句(精选71条)
科举解释:从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唐代文科的科目很多,每年举行。明清两代文科只设进士一科,考八股文,武科考骑射、举重等武艺,每三年举行一次。相似词:举不胜举妇科科普科班外科牙科科目科研
(1)他在小说中无情地揭露和讽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弊病。
(2)摘要:清代诗人黄仲则,生平屡遭不幸,科举考试接连败北,诗作时有凄凉之音,以致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黄是一个落魄失意、孤苦伶仃的诗人。
(3)因此,当隋唐时期开始以统一的科举考试来选拔官员的时候,这一新的选才制度对天下的读书人来说,不啻"再生父母"。
(4)封建社会的读书人,大多向往在科举中名列前茅,在仕途上飞黄腾达。
(5)光前裕后是科举时代读书人最高的理想。
(6)延佑初行科举,乡贡会试皆中第一,廷试第二,授应奉翰林文字,拜监察御史,荐贤拔滞,知无不言。
(7)在封建科举制度下,许多人都幻想以十年寒窗之苦,换取功名利禄。
(8)在科举制度下,广大士人都可以怀牒自进,贡送朝廷的人数也大为增加了,这样就扩大了王朝统治的基础,同时也便于从中选拔治国安民的人才。
(9)在科举时代,金榜题名是许多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事情。
(10)在以学堂取代科举的选士制度下,法政教育因其独特的培养目标被世人视为入仕的终南捷径,法政学科因此成为求学者的首选科目。
(11)学而优则仕”,在科举时代,是指知识分子在科考中成绩卓异,才能求得一宫半职。
(12)本文主要从当时的科举试赋制度,尊体意识与乾嘉学术的影响等三个层面作出简要的论述。
(13)在中国科举史上,唐、宋、辽、金与清代都曾以五言诗作为考试项目之一。
(14)明后天您就要去科举了拿千字文做什么?
(15)但“文章憎命达”,两次科举失利,虽有治世之志,已注定了其边缘性的人生轨迹。
(16)而陈、吕后来皆悔其少作,体现了永嘉事功之学与科举虚文的深刻矛盾。
(17)由此观之,科举制具有典型的两面性因而其影响也具有典型的双重性。
(18)童子科虽然是唐代科举考试中的常科,但却不为研究科举制度史者所重视。
(19)朔州人王赓荣是清朝光绪二年榜眼,是封建科举时代朔州第二个获得科举高等第的人。
(20)1958年,刘诗昆第二次参加了在莫斯科举行的柴可夫斯基钢琴大赛。
(21)制举是科举的一种取士科目,由皇帝特别下诏举行考试。
(22)乡试是科举考试中规模最大、竞争最为激烈的一级考试。
(23)他是八股科举制度的虔诚信徒,他真诚地捍卫举业,最终成为八股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24)有一年,他去参加科举考试。发榜之后,孙山榜上有名,但是排在最后一位。
(25)可以说,豪放并自视甚高是王韬的鲜明个性,这使他既不愿皓首穷经以应科举,又不愿默默无闻了此一生。
(26)有的同学写孔乙己在冰天雪地的除夕之夜死在丁举人家的大门口,用对比的方式揭示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27)思想先行,实践基础,法制建制从晚清产生两个章程的历史发展来看,最早是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与否定,所谓不破不立,在批判的同时也在提倡改革传统教育,这在朝廷内外有诸多一致的声音。
(28)作文教学也是老一套,教学生写些与他们生活不相干的东西,就象是考科举写八股一样,装腔作势,空洞无物。
(29)你说大清朝完蛋在哪儿?甭骗我,说什么孙中山呀、革命党呀。清朝灭亡,就是因为废除了科举制。
(30)唐人在入仕前、为官中、致仕后皆与自己的别墅息息相关,是他们读书科举、自娱游乐、修道习禅和疗养归宿的地方。
(1)古代的科举制度,就是通过逐级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吏。
(2)他在小说中无情地揭露和讽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弊病。
(3)封建社会的读书人,大多向往在科举中名列前茅,在仕途上飞黄腾达。
(4)光前裕后是科举时代读书人最高的理想。
(5)在封建科举制度下,许多人都幻想以十年寒窗之苦,换取功名利禄。
(6)在科举时代,金榜题名是许多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事情。
(7)学而优则仕”,在科举时代,是指知识分子在科考中成绩卓异,才能求得一宫半职。
(31)科举制与民族传统文化构成双向关系,在长期考试实践中形成品类繁多的科举文化。
(32)科举学不仅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而且其研究内容具有广博性和现实性。
(33)策论是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的文体。
(34)从设计原则上看,科举制遵循着平等竞争的精神,打破了门第出身对人的限制,最大限度最高效率地调动起整个社会的精神资源。应该说,作为社会政治领域的一项重大发明,和世人皆知的四大发明相比,它毫不逊色。张宏杰
(35)进士作为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是举业的终点,又是仕途的起点。
(36)科举考试对他俩来说比什么蚂蚁或者和尚的预言要重要得多,他们很快就忘了这回事,继续赶往京城,一路温习功课。
(37)唐代举制与选制是分离的,举选权利即参加科举考试与铨选的权利。
(38)鉴于科举制度的文化特性,文化应是“科举学”学科建设的应有定位。
(61)抚州青蛙信仰的祭祀主题始为驱疫逐祟,后演绎为科举崇拜,在中国南方青蛙信仰民俗中较独特。
(62)我国的高校招生政策既借鉴了西方的招生考试模式,又深受传统科举考试文化的影响。
(64)苏格兰的高尔夫演变十分迅速,1860年首次公开赛在普瑞斯威科举行,由8名优秀的专业球手争夺冠军。
(65)落第士人是科举制度实行后的产物,是被科举所淘汰的士人群体。
(66)尽管科举制已进行了旷古未有的改革,从考试的内容到形式都试图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但仍然无法逃避灭亡的命运。
(67)古人出名靠科举,今人出名靠网络。把自己的隐私与一个人分享,那是知己;和一群人分享,那是博客;跟全国人民分享,那叫网络红人!
(68)自从西太后废除旧科举制度,他就心灰意懒了.
(91)这口古井虽历经千年沧桑依然甘冽如故,雕刻精美的牌坊高高耸立,就连中国封建科举的最后一位“三元及第”状元陈继昌的亲笔题词也清晰可辨。
(92)对于卢象升的科举地位来说,范文程的档次太低,若是强行攀交,反而不好,不如就当作道义之交。
(93)但事实上,考试仅仅是科举制度的“臭皮囊”,真正对社会产生影响的,是考试的内容。
(94)据说这项折桂的名字来历还有些意思,那是他父亲在世时,期望他这唯一的独生儿子能在三年一大考的朝廷科举考试中,一举夺的头名状元,来个蟾宫折桂。
(95)陈希亮不像苏洵一样年少荒嬉,他是个严以律己之人,自幼刻苦用功,但命运作弄,科举之路十分的不顺遂。
(96)后来经过科举考试后一举成名,被唐太宗李世明看中,授予他一个不小的官职,而且还要把文成公主下嫁给他,但是他坚决不肯答应。
(97)诗人词人其实很多都来自乡村,只不过地主出身的占绝大多数,虽然通过科举考试一登龙门,但昔日所见所闻或多或少总能留下些深刻的烙印。
(98)孙均铨,清乾隆甲寅恩科举人,嘉庆戊辰科进士,永顺府教授。
(121)左侧凸刻“龙飞乾隆五十八年次癸丑春三月上浣吉旦(公元1793年——记者注),系为壬子科举人吴名勋所赐”等字样。
(123)虽然有众多的落第者,但在“利出一孔”的科举制度中,少数几个人所演义的成才故事,依然能够激励多数人去成就万里挑一的神话。
(124)在“三元及第”四个大字的牌匾下,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位“三元”状元陈继昌的铜像更是成了许多父母告诫孩子好好学习的“教育基地”。
(125)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
(126)自隋唐以来,中举被称为“蟾宫折桂”,“桂林一枝”成为出类拔萃的代名词,科举考试称为“桂科”。
(127)你装,你继续装,十年读书就是为了这一天的成绩,居然表现出不知道,尤其是装的还这么像!“少爷,今天是科举考试看成绩的一天。
(128)其实也这也不奇怪,孟家偌大的家业,本该顶门立户的孟若谷却一心扑在读书科举上,当起了甩手掌柜。
(151)众所周知,大明朝是科举社会,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科举入仕金榜题名才是人生之正途。
(153)科举制度在明清时代趋于成熟,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三场考试都拿第一,就是大名鼎鼎的“三元及第”。
(154)伍湛记及第粥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了,全称“三元及第粥”,是取古时科举考试高中头名的“状元”、“会元”和“解元”的意思而命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