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造句(精选87条)
1、小语学科兼具实用性和审美性两重特点,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良好途径。
2、赵玉杰潜心研习书法几十年来,博采众长,溶入了个人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意趣,真草隶篆皆能,尤以隶书见长,取得很大成就,得到社会各界认可。
3、既含震慑人心的审美激情,又寓发人深省的理论于其中。
4、虽然,艺术标准不可避免地要带有各个时代的各个阶级的美学理想、审美趣味的烙印,但是,凡属从人类文学创作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具有真知灼见的艺术标准,在基本的方面,是不会违背文学的规律的。
5、但格律诗的作者们由于审美惯性的作用,明知平水韵已不谐音律,仍通用不已;让他们用新韵,是困难的。
6、我也绝不否认驾车时打着遮阳篷,听着磁带,坐在后排高高的座位上,感受高级机身式的审美享受这一系列的舒适自在。
7、第三章,对庾信宫体诗进行分类研究,揭示其不同类型宫体诗创作的特点、成就,及创作背后所反映出来的时代风尚和作者个人的审美情趣。
8、如果说福斯特的小说不具有亨利?詹姆斯扭捏作态的艺术风格,那是因为福斯特希望体现人世沧桑的变幻无常,而不是创造一个毫不相关的审美世界。
9、而在大伯的眼里,万事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恰恰是他的“审美”。
10、五四时代中西文化与文学的整合,确立了中国现代散文的审美特质,即源自人本主义的“自我表现”、文本哲学的“自我”本真以及作家“自我”人格之美。
11、在苏轼卷帙浩繁的散文作品中,文学散文尽管数量不多,却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和审美价值。
12、从戏曲音乐的审美角度说,“旧曲”是引起审美主体审美忆旧感的最基本方法。
13、太美的语言只会产生审美疲劳。
14、风光摄影的艺术目的和审美表现,是使自然之美符合人的心灵审美需要,使人们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观呈现为完美、和谐、统一的形式。
15、读书的快乐就是能找到好书,并以它为伴。找到好书的快乐是因为那本书符合了你的审美趣味和阅读取向,它使你感到自己不是个仰望畅销书的阅读势利鬼。黑玛亚
16、这种上有所好的暴发户城市审美和市容追求,在官员升迁的现有机制下,势必衍生成一种跟底层民众的谋生需求和低成本生存条件格格不入的政绩观。
17、许多天平座人都很有艺术细胞而和审美眼光。
18、带边框和填充色的实边块状元素是web审美的主流。
19、好莱坞歌舞片在长足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审美风格,并对世界歌舞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妙悟内在地要求人与物的返朴归真,回归超越后的生命本真状态,使人与物在自由的审美观照中,实现由极致而冲淡的自由审美之境。
21、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全面和谐的发展意味着劳动与人在各类活动中的丰富精神的统一,意味着人在品行上以及同他人相互关系上的道德纯洁,意味着体魄的完美、审美需求和趣味的丰富及社会和个人兴趣的多样。能力与需求的协调赋予人的充实的精神生活,可以使他体会和感受其中的幸福。
22、谁说老爷子不懂得审美?他审的是大美,质朴无华的美,光风霁月的美,嵚崎磊落的美。
23、“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和文艺心理学一个重要的审美心理范畴。
24、另一个实用而又具有审美价值的家具用品,像一个雕刻品一样为你的花园或屋顶增添一份亮点。
25、小小戒指重千斤,送给女友终身定。父母二老来审美,尊您意愿儿孝敬。喜邀众亲来莅临,美酒佳肴亲事订。喜乐开怀拜高堂,琼浆玉液齐分享。银色亲人节美悦!
26、正是这些女性意象,传达了戴望舒对生活、理想、爱情及生命的看法和价值观念,使他在诗的审美中得以超俗和超越。
27、培养聋生审美情趣是聋校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28、独特的装饰风格,纯朴的艺术气质,反映了太岳山区人民的审美情趣.
29、确实,人不能学习艺术,也不能引导其他人的审美眼光。
30、但由于审美水平的低下,经常出现一些不堪入目的奇装异发。
31、它作为社会化、商业化、审美化的人类文化载体,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侵透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32、多方面丰富的经验孕育出他独特的艺术审美眼光。他的照片彷如在诉说故事,表现独有风格。
33、楚艺术图饰抽象的形式、理想的色彩、活跃的形态,丰富了视觉的审美因素。
34、这种形式是如此的简单,影响我们审美的是残留在记忆里那儿时碧绿的莲塘以及千年以来对这种题材的眷恋。
35、抒情散文的这些审美特征要求译者从美学角度予以翻译。
36、关于“笑林”体小说的独立地位及审美特征的探讨。
37、入话里可能包含著大众的心理、作者的修辞、社会的倾向,以及市场经济的多元现象、雅俗共赏的审美情趣等。
38、尊宝推出了800系列,一个完整的新的审美喇叭线大获成功。
39、所谓妙赏,大致类似于宽广的审美眼光,能够在人们不能发现美的地方发现美。
40、建筑,首先是实用的,然后才是审美的,最后才是寄放奢念的容器。
41、尼采主张对人生的审美态度,提出了“强力意志”、“酒神精神”等命题,但是其审美主义致力于“审美形而上学”而忽略生活。
42、审美是人在非功利状态下对事物形式以非功利情感的知觉过程。
43、它一步到位地把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作为有机的整体统一起来。
44、唐代山水题画诗中的空间则具有广远性和包容性的审美特点。
45、总之琐琐碎碎、杂七杂八的小事儿经年累月积攒下来,最终导致了审美疲劳,感情危机。
46、人的文化修养愈高,精神世界愈丰富,他的爱情审美程度也愈高。
47、商业化、审美化的人类文化载体,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侵透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48、中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实际上也是一种审美活动。
49、宋代审美之盛既表现为对唐代审美成果之全面继承,更表现为古典艺术审美形式、趣味、手法之精致化,词即其典型代表,总体审美风格体现为内敛柔丽。
50、并与瘦金体书风统一和谐,表现出欣欣向荣、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怀。
51、说明了主体审美活动与城市美的作用机制。论文还指出城市美学研究应当关注城市审美主体,重视从审美主体的角度观察和把握城市美的发展。
52、“观”是中国传统审美方式的基型,它由感性、理性、情感交织而成。
53、文章由思想溯源、审美流变、逻辑构成等上、中、下三篇共十章组成,分合有序,联成一体。
54、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已不可能生活于古人澄怀观道的审美境界,除非你的艺术只是在虚假的生活状态中拟古和仿古。
55、文学需要作者的创作才能展现在人们的面前,给我们以审美快感。
56、我觉得从叙述学角度来观照陈染的小说就有意想不到的审美意味。
57、一言以蔽之,将近代西方审美主义作了诗教、乐教式理解的蔡元培美育观,其实质不外乎重塑一种新型的思想文化,以有利于科学革新与社会改造,最终实现民族复兴。
58、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审美观念与社会风尚的演变,为周昉的“唐妆”样式形成奠定了基础。
59、唐代是道教发展的极盛时期,又是审美文化高度发达的辉煌时期。
60、一般地说,精确的审美趣味在于能在许多毛病中发现出一点美,和在许多美点中发现出一点毛病的那种敏捷的感觉。
61、审美功能进一步发展,文人士大夫写诗绘像,抒情雅集,借写真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是人们审美理想和生活态度的高度概括。
62、然而随着人们审美的改变,李春波逐渐变得暗淡。
63、审美的肤浅造成一些明星盛名难副,极度空虚,在狂热的追捧中迷失自我,失去方向。
64、可以说,庄子在本然世界的天人之际视域里以审美的自然维度体现了更高的天人合一。
65、此画是符合当时皇室审美情趣的院体画,真实生动,工细绚丽。
66、美感享受是人对客观审美对象从感性升跃到理性的愉悦体验,达到的怡情悦性的心理状态。
67、因为恋爱时间短,还未到审美疲劳期就已步入婚姻,婚后继续享受爱情的甜蜜,顺利度过磨合期。
68、她对服装有极好的审美眼光。
69、女生如果因为觉得一个男生帅就跟嫁给他,这是好色;男生因为女生漂亮而娶她,是审美。
70、栀子是中国传统名花,经历了从实用功能到审美价值,再到象征意义的演进。
71、以上这些,都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审美活动的过程。
72、审美感受的愉悦,影响着儿童的想象、联想、情感及行为动作。因此一切教学活动中,美,无处不显示出一种积极的驱动,无处不产生对儿童智慧的启迪,对儿童心灵的润泽。
73、为什么炫富、奢侈这些本意富足的好词儿都变成了让人不屑的烂词儿?这只能说明人们已经有了更高层次的生活追求,或者说有了更高标准的审美原则。
74、逻辑的谐和在宇宙中是作为一种无为变易的必然性而存在的。但审美的谐和则在宇宙间作为一种生动的理想而存在着,并把宇宙走向更细腻。更微妙的事物所经历的残缺过程熔合起来。
75、天人之际是自然审美的文化背景,人类自然审美正沿自然与文化两端展开。
76、杜夫海纳认为审美存在的时间性主要指“人的历史时间”。
77、因此可以说,郭熙的山水画中的美学价值观是把山水审美和道德追求相统一的人生与自然美学价值观。
78、在宋柯眼里朴树终于长大了,可能是岁月年轮,他各方面的审美和世界观都发生了变化。
79、一般而言,人口素质即人口质量,它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技能素质等等内容。
80、女生找男生,如果只看长相那叫好色,如果男生跟女生,如果只看长相,那是审美!
81、“曲”与“直”相辅相成,它既是运笔技巧之一,也是书艺的一种审美要求。
82、第三章,着重探讨了明清小说中谶纬现象的立意、叙事与审美的功能。
83、按猪的审美观,我基本算得上是个美女。
84、最终使他的诗歌形成了平易清丽和沉郁峻拔兼具的诗风。王禹偁这种审美取向和诗歌风范对宋代文人的创作起到了示范作用,也因此对宋调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85、“独化论”作为郭象思想的本体,不是实体性的本体,而是审美本体。
86、在过去的历史中,陶瓷餐具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方便,同时也为人们在饮食方面带来了艺术的审美感受。
87、朱光潜美学体系的矛盾,表明在近代以认识论为中心的西方哲学和美学的大框架里,很难具体解释和描述现实的审美活动和文艺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