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造句>卷次造句(精选18条)

卷次造句(精选18条)

收录日期:2025-08-07 16:54:23  热度:7℃

1、李复甸说,存档有162个卷宗,档卷内容虽然看不出有特别增减,但卷宗的卷面、卷次都被用白漆涂掉,重新更改,“证明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

2、100元;查询其他有关地籍资料每卷次。

3、在大正藏中的经典编号在此经中的卷次范围…

4、第二,该书有卷次专门记载众人所献诗歌,以“皇子”为首,接下来是“大臣”“南书房诸臣”“词臣”等,并没有“皇孙”。

5、为便于翻检,在轴头上系一书签,题写书名和卷次,称为“签”。

6、为方便出行高峰期间旅客能方便快捷的取票,昆明站已将自动售票区33台售取票机改装成双票卷,以减少换票卷次数,为旅客节省购取票时间。

7、当时并没有按原书的卷次顺序排印送阅,而是先印好哪卷就先送哪卷。

8、据统计,近三年来,区档案馆共接待档案利用者3742人次,提供档案21508卷次。

9、为了区别书的内容和取阅方便,古人在轴的一端系上署有书名卷次的小牌,这就是书签的原形。

10、为了检阅方便,古籍的“书根”即下端的切口部分,往往写有书名、卷次和册数。

11、满足群众查档需求,自2008年7月有民生档案利用统计开始,到2014年8月截止,6年间共接待查阅档案人员126866人次,利用档案138360卷次。

12、对书证文字都作了复核,并标明作者、篇目和卷次。

13、近期,新星出版社采用同一母版,将原书八册按卷次合为五册,又推出平装胶订的普及本。

14、为了区别书的内容和取阅方便,人们就在轴的一端系上署有书名、卷次的小牌子,这就是“书签”。

15、总之,从1983年建馆以来,先后接待查档人员2万多人次,查阅档案4万多卷次。

16、据介绍,该书为丛书系列,首批出版两本,其他卷次今后陆续出版发行。

17、者姓氏,所记宋徽宗时内府所藏名家法帖,首列帝王诸书为一卷,次列篆隶为一卷,次列正书为四卷,次列行书为六卷,次列草书为七卷,末列分书为一卷,后附制诰。

18、有的书还有书根,即在书的下切口靠订口处写上书名及卷次,以便阅读时查找。

猜你喜欢

  • 到了造句(精选100条)

    1、沈洛笙一直以为自己穿越到了一部正剧,追崇礼教,信仰三纲五常。2、姐妹日到了,给你送个小惊喜:用快乐给你做个离子烫,愿你生活幸福起蜜浪;用开心给你做个锡纸烫,愿你家庭和睦飘馨香!3、最近,有不少市民反映他们接到了“房东”的催租短信,而这些

  • 到了造句(精选100条)

    1、所有背井离乡的人,在电视剧里分明看到了自己,是那般郁郁累累、思乡情切,渴求落叶归根。2、他得到了,但是,承认和赞许的会众的阿尔比。3、艺术到了最高的境界,原是不分畛域、心神相融的。4、下个月,就要和女友举行婚礼的小魏万分纠结,他找到了导

  • 到了造句(精选100条)

    1、端午节到了,吃下糯米粽,轻松快乐把身碰;饮下雄黄酒,甜蜜浪漫绕身走;房内悬艾叶,平安顺心不停歇;登上小龙舟,幸福舒爽乐悠悠!2、可是此时的林凡已今非昔比,此林凡彼林凡,经过三天的不断强化,林凡也已经达到了中级战者,只要等到洗髓丹炼制成功

  • 到了造句(精选100条)

    1、两年前,因邮寄这样的材料,我遭到了严厉的叱责.2、圣诞节快到了,我怕我的祝福没有悍马的力度,奔驰的速度,宝马的气度,奥迪的风度,林肯的大度,挤不上短信的高速公路,所以让祝福提前上路,提前祝圣诞快乐!3、唐密吓得不敢则声,到了晚上只得将手

  • 到了造句(精选100条)

    1、我为什么写作?最主要是因为我捕捉到了语言的灵魂,这样,有时,形式便成就了内容。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2、林辛荫的经商能力却是逐渐增长到了一个连一代商业大鳄林阔海也惊叹的地步,在林辛荫十五岁时就以一招金蝉脱壳以极低的资本吃下当时华海市排在第

  • 到了造句(精选100条)

    1、青春,是一场透明的悲伤,当你真正经历过了青春才知道,青春充满着多少的忧伤,青春的道路是多么的坎坷,真正到了青春这个季节想要的只有逃跑。2、能调动如此庞大的警力,能派出如此训练有素的黑衣人,除了掌管省公安厅的省长之外,便再无其他人有这个能

  • 到了造句(精选100条)

    1、打车到了xxx酒店后,就给他打了电话说我到了,这小子却对我说自己来五楼五湖四海房间,然后就挂了电话。2、现在明朝,一到了晚上就要弄夜禁,也就是禁止行人在路上走。3、春节前后,大鱼大肉吃腻了吧?元宵节又到了,送给你一碗青菜汤圆,用芹菜和面

  • 到了造句(精选100条)

    1、同样,文山会海更是登峰造极,世之罕见,一大批“华威先生”疲于奔命,到了治理起来无法下手、无从下手的地步。2、马有希撑开旱伞,穿过几道街,来到了陈依的美容会馆。3、他们受到了朋友的热情款待。4、随后,它很快地传到了英国,那时亨利七世和八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