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基础检验学》第三、ABO和Rh系统以外的红细胞血型系统页
已知红细胞抗原约400种,ABO和RH系统在输血和新生生儿溶病的诊断上有重要的意义,其它系统虽然意义不如ABO和Rh系统大,但由其可引起输血反应及新生儿溶血病的报道也增多,如Dieg、Duffy、MN、P、Lewis待系统,现掺几个较为常见的加以简介。
1.MN、Ss、U、血型系统1927年Landsteiner等用人红细胞免疫家兔制提抗血清发现M、N抗原。后来Race等发现了与MN密切相关的S和s。此后又发现与MN、SS相关的U抗原,目前合称为MNSSU系统。
这个系统包括了两组抗原,其一组为M和N定位于血型糖蛋白A,另一组为SS和U,定位于备型糖蛋白B。M和N是等位基因,产生MM、MN、NN3积压基因型,MN系统中以抗M最常见,且多为天然产生,因为MN抗原性较弱,由输血引起的免疫抗体较少见。抗M抗体通常为IGG但其表现类似“完全”凝集素因为在红细胞上M抗原密度很大,它们通常在低温下反应,但也可能在室温盐水中测出,如果在37摄氏度时无反应,在输血进可以忽略不顾。
抗N抗体较少见大多数为天然抗体,且为典型的冷凝集素,在20-25摄氏长以上时无活性,可能只与NN红细胞反应,在输血中午要性不大。
S及S抗原位于血型糖蛋白B上,S抗原的频率在MN人为NN2倍。此外所有能合成SS基因产物的基因都产生一促相关的U抗原。U抗原也位于血型糖蛋白B上。
抗S和抗S的临床意义较抗M,抗N重要,此二抗体通常在输血免疫后产生,S可能是IGM或IGG,可用间接抗人球蛋圭试验检查出,偶尔可引起明显的溶血性输积压反应和新生儿溶血病。在S-S-U个体,抗 U也可引起上述反应。
总的来说,抗M、抗N、抗S、抗S、抗U、都曾见于溶血病溶血性输血反应,国内已有多次抗M引起输血前交叉配血不合报告,亦有关于IGG抗M引起新生儿溶血病的报告。检测MN、SS、U街头法医血迹鉴定和亲子关系鉴定中亦有一定的意义。
MNSS血型鉴定要求用盐水功抗人蛋白试验检测。由于蛋白水解酶能破坏M、N抗原,故有宜采用酶介质法。
2.P血型系统:P抗原于1927年首先由Landsteiner和Levine鉴定。此血型系统决定于与红细胞膜上糖脂类结合的寡糖的结构。P抗原还存在于纤维母细胞及淋巴细胞上。
已鉴定在人红细胞上可能存在5种表其中以P1及P2为主,其客观存在3种极少见,虽然P1与P2表型细胞都有PK抗原,但一般在红细胞上测不出,而多出现于纤维母细胞上。多数P2型人血清中有天然产生的IGM抗P1,是一种弱冷凝集素,一般不引起新生儿溶血病及溶血性输血反应。
表4-14 P血型系统
表型红细胞上抗原血清中抗体表型%白人 上海汉族人P1P1PPK棗75 34.28P2PPK抗P125 65.72P1KP1PK抗P十分少见P2KPK抗P十分少见P棗抗PP1PK十分少见
在极少见的P1K及P2K表型没有P抗原,其主要抗体为抗P属IGM通常是自然产生,抗P中属IGM但在体温下有活性,所以当输入阳性红细胞时,可以导致溶血性输血反应,其中最少见的P表型红细胞缺乏所有可测出的P系统抗原。可以产生抗PP1PK抗体,能与所有相应的抗原反应。抗PP1PK可以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病,这一表型的妇女易产生自发性流产。
3.I与I抗原I与I抗原虽然还未形成一个血型系统,但由于其周到某些特异的自身抗体而使其在输血应用中具有重要性。I是一个公代抗原,几乎存在于所有成人红细胞,但个体在之间抗原的强弱程度相差很大。胎儿红细胞上主要为I抗原,在生后一年半中I抗原逐渐减弱而I抗原增强,成人与新生儿血清中抗I与抗I浓度都较低,且年龄无关。大约1/万成人中I抗原反应性很弱或缺如,红细胞中具有i活性,也就是I成人表型。这些人血浆中有很强的天然性抗,所以输血时应给以I型血。抗I抗体是一种温幅很窄的冷凝集素,在患寒冷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时有病理意义。在实验检查时待测血清或红细胞均应在37摄氏度下进行处理。抗I抗体很少发生寒冷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中可具有I功I抗原活性物质,它们也广泛的在存在于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血小板的膜上。
4.Kell血型系统:Kell血型是于1946年被Coombs等发现。其抗原系统比较复杂,但主要抗原为K和k基因型可为KK、kk、Kk、Kell系统在输血上的重要性仅次于ABO和RH系统,在欧美Kell和ABO及RH并列为三大血型系统。
我国汉族人口几乎都是kk,K基因频率为0.0017。新疆维吾尔族人为0.0359。Kell系统中的其它抗原的报告,其中绝大多数属高频率抗原。KO表型极为少见,其特点是红细胞上缺乏所有Kelle系统抗原。此种表型的人可以产生抗KO抗体,能与除了KO以外的年有正常红细胞反应。
Kell系统的抗原性很强,K抗原的免疫性大约为D抗原免疫性的10%,抗K多为IGG,,是次于RH系统最常见的由输血引起的抗体,可以引起尊称和溶血病及速度发与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在输血中有重要意义。
抗K较少见。虽然K也是一个好的免疫原,但只有KK纯合子(白种人约0.2%)才能在输血后产生此抗体。抗K也可能与新生儿溶血病和溶血性输血反应有关。
5.Lewis系统:Lewis抗原是可溶性抗原,是唯一一种不是由红细胞产生的血型系统。它是由组织细胞合成关首先分泌到体液与血浆中,然后被吸附到红细胞膜上,所以它不是红细胞膜的真正构成部分,Lewis抗原是从形成A抗原及B抗原同样的前体和H物质衍变而来(图4-2)所以Lewis表型可受ABO表型修钸。Lewis的两种遗传基因为Le及le,le为无效基因。七系统的两个主要抗原为Lea与Leb.
Lewis抗体多为自然获得,很少由输积压后引起,通常在室温下反应,偶然也能在30摄氏度发上具有活性,这种情况具有临床意义。抗Lea是Lewis系统中最常Leb则较少见。两者都可使输入的红细胞存活期缩短,以及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这些抗体属IGM,不引起新生儿溶血病。某些Lewis抗体有淋巴毒性,可能与引起肾移植失败有关。
6.Kidd血型系统:Kidd血型系统于1951年发现,此系统中两个常见的抗原为JKa和JKb.所有的红细胞不管是带JKA或JKb都还带有三种JK3抗原。Kidd抗体滴度多较低,可以是IGG或IGM可用中入补体的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或用酶处理红细胞法检测。JK引起迟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多于速发性溶血反应。由于抗JK水平很低而难于测出。因此常被忽略而使溶血性输血反应不断地发生。抗JKa与抗JKb均偶可引起型新生儿溶血病。
7.Duffy血型系统Duffy系统是于1950年发现的,两个主要抗原为FYa和 FYb。所有FY或Fy 的红细胞上都还有另外两种个抗原,即FY3和FY4,亚洲人约100%为FYa抗FT和抗FY有IGM与IGg 型,其IGG抗体,尤其是抗FY者有引起新生儿溶血病及溶血性输血反应的报告。FYb抗原性较弱,且抗FY较少见。
8.Diego血型系统Diego血型系统是由Di和Di抗原组成,分别于1965年和1967年被报道,免疫遗传学的研究表明抗Di和Di检查出的抗原分别受同个一点上的共显型基因所决定。可分别用抗Di和Di抗血清鉴定,白种人和黑种人中几乎不存在Dia,而在印地安有及亚洲人群中以比较低丰富的频率鉴定出,从而使Di成为蒙古人种的特有基因标记。所以Di抗原被认为人种标记而在人类学研究上有一定的价值。我国人群调查Di抗原基因频率为0.0184,Di0.982,已知有血型资料的民族有汉族、朝鲜族(0。0402)壮族(0。0436)维吾尔族(0。0392)回族0。0349,蒙古族0。0342,这说明Di抗原在我国人群中虽然频率不很高,但公布较为普遍。
Diego抗体都是由免疫产生的属IGM性质,可用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出,我国已有报道由抗Diego抗体所致之新生儿溶血病,且有发生第一胎第一产者,其母为Diego阴性,患儿为Diegio。因此在输血与妊娠时亦应对Diego血型检查给予注意。
ABO及Rh血型系统以外的几种血型系统主要抗体血清学特点见表4-15。
表4-15 ABO,Rh以外几个血型系统主要抗体血清学特点
抗体试管内溶血盐水4C22C白蛋白
37CAGT酶
37CAGT与疾病关联
HDN DTR抗M大多数 有些少数 少数0 0有 有抗N大多数 少数偶然 偶然0 0有 有抗S少数 有些有些 大多数无 少见抗S0 偶然少数 大多数无 ?抗U0 偶然有些 大多数大多数 大多数无 ?抗P1偶然大多数 有些偶然 少见有些 少数无 ?抗P有些大多数 有些有些 有些有些 有些轻 有抗PP1PK有些大多数 有些有些 有些少数 少数有 有抗Lua有些 大多数少数 大多数少数 少数有 有抗K少数有些 大多数有些 大多数有 ?抗KPb少数少数 大多数有些 有些有 有抗JSA少数少数 大多数少数 少数有 ?抗JSB有些0 大多数少数 少数有 ?抗LEA有些大多数 大多数有些 多数有些 有些无 少数抗LEB偶然大多数 大多数少数 有些0 0无 无抗FYA少见少见 大多数0 0有 有抗FYB少见少见 大多数有些 大多数有 有抗JKA有些少数少数 大多数有些 大多数有 有抗JKB有些少数少数 大多数有些 大多数有 有抗XGA少数少数 大多数0 0未见报告
AGT:抗人球蛋白试验;HDN尊称和溶血病;HTR溶血性输血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