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药材>土牡蛎

土牡蛎

《中药大辞典》:土牡蛎拼音注音Tǔ Mǔ Lì出处

《四川中药志》

来源

为蚌科动物川南珠蚌沉积贝壳。冬季水枯时,在河滩沙坝上收集,洗净泥沙,晒干。

生境分布

生活于江河、湖泊中。分布四川一带。产于四川。

原形态

贝壳2片,同形,呈长椭圆形,长约16厘米,高约7厘米,前部短圆,后部伸长;壳顶部大,位于壳的前部。壳层很厚,背缘达1厘米,前缘约5毫米。壳面棕褐色,环状的生长线密集,壳内壁珍珠层银白色,有光泽。

性状

贝壳呈半椭圆形或船形,因久为河水冲击及泥水覆盖,多显枯松状态。壳片沉重厚实,腹面边缘较薄,顶部较厚。外表棕褐色或灰棕色,角质层多已剥落,呈粉灰状,剥落处显出银白色的内层。角质层质地较光滑;并有较细的环纹;内表面亦银白色,有光泽,附有白色粉霜,细致,易粘手。质坚硬,击碎后,断面起层。嗅之微似石灰气味。以色白、壳厚实,沉重、表面带粉灰和有光泽者为佳。

炮制

去净泥沙,打碎,生用,或煅后研成粉末用,其粉在四川亦称为"蛤粉"。

归经

入肝、肾二经。

性味

咸涩,微寒,无毒。

注意

虚寒肿弱者忌服。

功能主治

固精敛汗,散结软坚。治盗汗遗精,红崩白带,瘰疬结核,虚热外浮,头晕烦躁。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钱;或入丸、散。

复方

①治阴虚阳亢,烦躁头晕,虚热外浮及盗汗遗精:土牡蛎、龙骨。煎汤服。

②治赤白带下:土牡蛎、山药、龙骨、海螵蛸、茜草。研末为丸服。(清带丸)

③治瘰疬结核:土牡蛎、贝母、夏枯草、玄参。研末为丸服。(消核丸)

④治自汗不止:土牡蛎、黄芪、麻黄根、浮麦。研末为散服。(牡蛎散)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土牡蛎拼音注音Tǔ Mǔ Lì英文名Local oyster shell出处

出自《四川中药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蚌科动物圆顶珠蚌的贝壳。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Unio douglasiae(Gray)

采收和储藏:冬季水枯时,于河滩沙坝上收集的洗净,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活于湖泊、河流及池塘内。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中及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台湾、广东、广西四川等地。

原形态

圆顶珠蚌,贝壳不大,外形呈长椭圆形,长度为高度的2倍强。前部钝圆,后部伸长,末端稍窄扁。壳面生长线粗大,呈同心圆状。铰合部发灰,左壳有2个拟主齿和2个长侧齿,拟主齿一个向前伸,一个在壳顶下方;右壳有2个拟主齿和1个长大侧齿,在前方的拟主齿极小。

性状

贝壳呈半椭圆形或船形,因久为河水冲击及泥水覆盖,多显枯松状态。壳片沉重厚实,腹面边缘较薄,顶部较厚。外表棕褐色或灰棕色,角质层多已剥落,呈粉灰状,剥落处显出银白色的内层。角质层质地较光滑,并有较细的环纹;内表面亦银白色,有光泽,附有白色粉霜,细致,易粘手。质坚硬,击碎后,断面起层。嗅之微似石灰气味。以色白、壳厚实、沉重、表面带粉灰和有光泽者为佳。

化学成分

贝壳含碳酸钙。

炮制

去净泥沙,打碎,生用,或煅后研成粉末用。其粉在四川亦称为蛤粉。

性味

味咸;涩;性微寒

功能主治

收敛固涩;散结清热。主盗汗自汗遗精;崩漏;带下;虚热外浮;头晕烦热;瘰疬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20g;或煅后研末;或入丸、散。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白草根

    别名倒生草来源禾本科白草根Pennisetum flaccidum Griseb.,以根状茎入药。生境分布东北、华北、西北、西南。性味甘,寒。功能主治清热凉血,利尿。主治急性肾炎尿血,鼻衄,肺热咳嗽,胃热烦渴。用法用量5~8钱。摘录《全国中

  • 白草莓

    《中药大辞典》:白草莓拼音注音Bái Cǎo Méi别名三匹风、野杨莓、草莓(《西藏常用中草药》),白泡儿、白藨、白蒲草(《云南中草药选》),只大萨曾(藏名)。出处《云南中草药选》来源为蔷薇科植物白草莓的全草。5~10月采集全草,洗净,切段

  • 白药

    拼音注音Bái Yào别名白药草乌来源药材基源:为毛茛科植物无距宾川乌头的块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conitum duclouxii Levl.var.ecalcaratum Fletcher et Luener采收和储藏:夏秋采挖块根

  • 白药子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药子拼音注音Bái Yào Zǐ别名白药脂、盘花地不容、山乌龟、金线吊乌龟[广东、湖南]、金线吊葫芦[江西]、金丝吊鳖来源为防己科千金藤属植物头花千金藤Stephania cepharantha Hayata [S.

  • 白荷花露

    拼音注音Bái Hé Huā Lù别名白莲花露(《随息居饮食谱》)。出处《纲目拾遗》来源为睡莲科植物莲的花蕾蒸馏所得的芳香水。功能主治清暑,凉营。治感受暑邪,烦热口渴,喘嗽痰血。①《金氏药帖》:“治喘嗽不已,痰中有血。“②《广和堂帖》:“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