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药材>车螯

车螯

《中药大辞典》:车螯拼音注音Chē áo别名

蜃(《周礼》),昌娥(《外科精要》)。

出处

《本草拾遗》

来源

为海产软体动物车螯(帘蛤科文蛤的一种)的

归经

《本草汇言》:"入足三阴经血分。"

性味

甘咸,寒。

①《本草拾遗》:"冷,无毒。"

②《本草图经》:"咸,平,无毒。"

③《纲目》:"甘咸,冷,无毒。"

功能主治

①《本草拾遗》:"肉:解酒毒,消渴并痈肿。"

②《纲目》:"壳:消积块,解酒毒,治痈疽发背焮痛。"

复方

①治疮疖肿毒:车螯壳烧亦,醋淬二度为末,同甘草等分酒服。并以醋调敷之。(《日华子本草》)

②治发背痈疽,不问深浅大小,利去病根,则免转变:车螯(紫背厚者,以盐泥固济,煅赤,出水毒)一两,生甘草末一钱半,轻粉五分(为末)。每服四钱,用栝楼一个,酒一碗,煎一盏,调服,五更转下恶物为度,未下再服,甚者不过三服。(《外科精要》车螯转毒散)

③治酒积癖块:车螯粉,每早用二钱,白汤调服。(《本草汇言》)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车螯拼音注音Chē áo别名

蜃、昌娥

英文名chela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拾遗》:车螯,生海中,是大蛤,即蜃也。《本草图经》:车螯之紫者,海人亦谓之紫贝。近世治痈疽方中多用,其壳煅为灰敷疮。南海、北海皆有之,采无时。人亦食其肉,云味咸平无毒,似蛤蜊而肉坚硬不及。亦可解酒毒。北中者壳粗不堪用也。

来源

药材基源:为砗磲科动物砗蚝的壳或全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ippopus hippopus(Linnaeus)

采收和储藏:四季可捕,剖壳,将壳、肉洗净,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活于低潮区附近珊瑚或礁池内。

资源分布:我国两沙群岛有分布。

原形态

砗蚝,贝壳呈不等四边形或菱形,壳质重而坚厚,一般壳长153mm,高117mm,宽113mm,个别大型者长可达385mm,高达250mm,重达10kg。两过大小相等。两侧不相等。壳顶位于背缘稍靠前方,壳顶前方中凹,足丝孔狭窄,足丝孔边缘有排列整齐、紧锁的齿状突起。壳前端凸圆,后端稍尖,腹缘呈波状屈曲。背缘略平。外韧带长,黄褐色,浓淡不匀。壳白色或黄白色,精 糙不平,具有粗细不等的放射肋多条,并布有紫色斑点,幼体时更明显。壳内面白色,有光泽。具有壳表放射肋相应的肋沟。铰合部狭长,左、右壳各具主齿和侧齿1枚。外套痕不清晰。闭壳肌痕卵圆形,位于壳中央稍近下方,但不甚明显。足大,足丝不发达。

化学成分

本品含砗磲凝集素(tridacnin)。

归经

脾;肺经

性味

味甘;咸;性寒

注意

《食疗本草》:“(车鳌)蝤蝥类,并不可多食之。”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消积解酒。主发背痈疽;疮疖肿毒,酒积癖块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或入散剂。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各家论述

1.《本草拾遗》:肉:解酒毒。消渴并痈肿。

2.《纲目》:壳:消积块,解酒毒,治痈疽发背焮痛。

3.《纲目》:车螯,味咸气寒而降,阴中之阴也。入血分,故宋人用治痈疽,取恶物下,云有奇功,亦须审其气血虚实老少如何可也。今外科鲜知用者。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白金果榄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金果榄别名山总管、百解薯、银袋、苦凉藤来源马兜铃科马兜铃属植物百解马兜铃Aristolochia westlandii Hemsl.,以块根入药。夏秋采挖,洗净切片,晒干。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用于肠炎腹泻,菌

  • 白钩藤

    别名耿马钩藤、双钩藤、无柄果钩藤、双钩来源茜草科白钩藤Uncaria sessilifructus Roxb.,以带钩的藤入药。生境分布广东、广西、云南。性味甘,微寒。功能主治清热平肝,活血通经。用于头痛眩晕,感冒夹惊,惊痫抽搐,妊娠子痫;

  • 白铃子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铃子别名一面锣、小一面锣来源兰科白铃子Nervilia tibetensis Rolfe,以块茎入药。生境分布四川、西藏。功能主治主治红崩,淋病,白浊,白带。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华本草》:白铃子拼音注音Bái L

  • 白附子

    《中国药典》:白附子拼音注音Bái Fù Zǐ别名禹白附子、独角莲、独脚莲、牛奶白附、鸡心白附、疔毒豆、麻芋子、雷振子英文名RHIZOMA TYPHONII来源本品为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Typhonium giganteum Engl. 的干

  • 白降丹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降丹拼音注音Bái Jiànɡ Dān来源学名:Hydrangyrum Chloratum Compositum。由汞与其它药物加工制成。注意有毒。不供内服。功能主治杀虫。外治痈疽发背一切疔毒。用法用量2~6厘。备注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