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药材>三丫苦

三丫苦

别名

三叉苦、三桠苦、三叉苦、三叉虎。

英文名

Thin Evodia Twig and Leaf

来源

芸香科植物三叉苦Evodia lepta (Spreng.) Merr.的嫩枝叶。

植物形态

小乔木或灌木。树皮灰白色或青灰色,全株昧苦。叶对生,具3小叶;小叶片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顶端渐尖或急尖,基部楔形而下延,全缘或有不规则的浅波状。聚伞花序排成伞房花序式,腋生,花单性,黄白色,略芳香;萼片4,阔卵形,花瓣4,卵形至椭圆形,雄花有雄蕊4枚,退化雌蕊短小;雌花的退化雄蕊比花瓣短,子房上位,4室,密被毛,柱头头状,4浅裂。瞢葖果常2~3个聚生,稀1个或4个,暗黄棕色至红褐色,有腺点。种子卵形,黑色。

生境分布

生于丘陵、平原、山地、溪边的疏林中或灌木丛中。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等地。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收。砍取嫩枝叶,切段,阴干或晒干。

性状

枝叶多已切成碎块。茎皮表面灰青色,间有白皮斑,皮部易脱落,木部白色,致密细结。茎枝断面中央有白色的髓,具油臆(哈喇、败油)气,味苦。完整叶片展平后呈3出指状复叶,具长柄;小叶纸质,先端长尖,基部渐窄下延成小叶柄,全缘或不规则微波状,叶上表面黄绿色,光滑,可见小油点,叶下表面颜色较浅。揉之有香气,味极苦。

性味归经

性寒,味苦。归肝经、肺经、胃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行气止痛、燥湿止痒。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燥湿药。

临床应用

用量15~30克,煎服,或研粉入丸散。外用鲜叶捣烂敷或煎水洗患处。用治热病高热不退、咽喉肿痛、热毒疮肿、风湿痹痛、湿火骨痛、毒蛇咬伤、胃热痛、跌打肿痛。外用治肤湿热疮、皮肤瘙痒、痔疮。

药理作用

三叉苦提取物有保护肝脏、清除羟自由基作用,且可抑制福氏痢疾杆菌。

化学成分

叶、根含生物碱。叶还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a-蒎烯和糠醛。全株含左旋加锡弥罗果碱(edulinine)、左旋7-去羟基日巴里尼定(ribalinine)、右旋异普拉得斯碱(isoplatydesmine)等。

注意

虚寒者慎用。

相关药方

①治脑炎初期:三叉苦叶二两,水煎服。(《广西中草药》)。

②治虫蛇咬伤,疖肿,跌打,扭伤:三丫苦鲜叶捣烂外敷。(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摘录

其他

摘录其他

猜你喜欢

  • 插田泡

    拼音注音Chā Tián Pào别名复盆子、大乌泡、乌沙莓、菜子泡、回头龙、两头草、两头忙、乌泡倒触伞、倒生根、乌龙毛、乌龙须、白龙须、过江龙[不定根]来源蔷薇科悬钩子属植物插田泡Rubus coreanus Miq.,以果实、根及茎、藤着

  • 撑篙竹

    拼音注音Chēnɡ Gāo Zhú别名油竹、白眉竹、花眉竹英文名Punting Pole Bambusa出处始载于《广西药用植物名录》。来源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掌篙竹的叶、叶芽或茎皮。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ambusa pervariab

  • 春不见

    《中药大辞典》:春不见拼音注音Chūn Bú Jiàn别名一朵云(《陕西中草药》)出处《陕西中草药》来源为阴地蕨科植物蕨蔡的带根全草。春、冬采挖,晒干或鲜用。生境分布生于山谷林下阴湿处。分布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浙江、湖北、四川、云南等地

  • 春尖油

    《中药大辞典》:春尖油拼音注音Chūn Jiān Yóu出处《重庆草药》来源为楝科植物香椿树干流出的液汁。10~11月采收。功能主治治齁病。用法用量内服:同人乳蒸化,2~3钱。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春尖油拼音注音Chūn Jiān

  • 春砂花

    拼音注音Chūn Shā Huā别名砂仁花(《中国医学大辞典》)出处《饮片新参》来源为姜科植物阳春砂的花朵及花序梗。性状干燥的花朵及花序梗,全体呈淡紫色,花朵细软而小;花序梗长20~30厘米,有节;切段者长2厘米。稍有香气。性味《中国医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