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药材>腊梅花

腊梅花

拼音注音Là Méi Huā别名

腊梅花(《救荒本草》),黄梅花(《纲目》),铁筷子花、雪里花(《贵阳民间药草》)。

出处

《纲目》

来源

为蜡梅科植物腊梅花蕾。1~2月间采摘,晒干或烘干。

生境分布

我国各地均有栽植。产江苏、浙江、四川、贵州等地。

原形态

腊梅(《纲目》),又名:腊木、岩马桑、臭腊梅。

落叶灌木,高2~4米。茎丛出,多分枝,皮灰白色。叶对生,有短柄,不具托叶,叶片卵形或矩圆状披针形,长7~15厘米,宽3~7厘米,先端渐尖,全缘,基部楔形或圆形,上面深绿色而光亮,老时粗糙,下面淡绿色,光滑,有时于叶脉上略被疏毛。花先于叶开放,黄色,富有香气;花被多数,呈花瓣状,成多层的覆瓦状排列,内层花被小形,中层花被较大,黄色,薄而稍带光泽,外层成多数细鳞片;雄蕊5~6个,药外向;心皮多数,分离,着生于花托的内面;子房卵形,1室。瘦果,椭圆形,深紫褐色,疏生细白毛,内有种子1粒。

性状

干燥花蕾呈圆形、矩形或倒卵形,长1~1.5厘米,宽约0.4~0.8厘米,花被叠合作花芽状,棕黄色,下半部由多数膜质鳞片所包,鳞片黄褐色,略呈三角形,有微毛。气香,味微甜,后苦,稍有油腻感。商品有二种:①素心蜡梅,花心黄色,重瓣,花瓣圆而大,朵大。②狗心蜡梅,花心红色,单瓣,花瓣狭而尖,朵小,质较次。以花心黄色、完整饱满而未开放者为佳。

化学成分

花含挥发油,内含1,8-桉叶素、龙脑、芳樟醇,苯甲醇、乙酸苄酯、金合欢醇、松油醇、吲哚等。又含洋蜡梅碱、异洋蜡梅碱、蜡梅甙、α-胡萝卜素。种子含洋蜡梅碱,脂肪油含不皂化物5.6%,脂肪酸组成是饱和脂肪酸(棕榈酸、硬脂酸、月桂酸、肉豆蔻酸等)22%,单烯脂肪油46%,亚油酸25%,亚麻酸7%。叶含洋蜡梅碱。

药理作用

洋蜡梅碱可引起哺乳动物之强烈抽搐,作用类似士的宁。静脉注射对小鼠的平均致死量为43.79±1.89毫克/公斤,对大鼠为17.16±0.82毫克/公斤。对兔之毒性更强,大约在10~40毫克之间,静脉注射后肯定致死,最大耐受量为7.5毫克。中毒剂量对上述三种动物皆引起兴奋,但对蛙可引起抑制。对兔静脉注射还可降低血糖。对血细胞数目无影响。对离体兔肠、子宫有兴奋作用,但对豚鼠子宫作用微弱。在麻醉猫、犬身上可抑制心脏,降低血压。但有人认为不会引起降压。

性味

①《救荒本草》:"味甘,微苦。"

②《纲目》:"辛,温,无毒。"

功能主治

解暑生津。治热病烦渴,胸闷,咳嗽,汤火伤。

①《纲目》:"解暑,生津。"

②《浙江中药手册》:"治暑温胸痞烦渴,小儿麻疹,百日咳。"

③《江苏植药志》:"治心烦口渴,气郁胃闷。"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钱。外用:浸油涂。

复方

①治久咳:铁筷子花三钱。泡开水服。(《贵阳民间药草》)

②治汤火伤:蜡梅花(以)茶油浸(涂)。(《岭南采药录》)

摘录《中药大辞典》

猜你喜欢

  • 刺藦苓草

    拼音注音Cì Mò Línɡ Cǎo别名刺参(《西藏常用中草药》),降扯(《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出处《新医学杂志》9:31,1973来源为川续断科植物刺藦苓草的幼嫩全草。6~7月采收。同属植物水苏叶藦苓草的幼嫩全草,亦同等入药。生境分布

  • 刺蜜

    《中药大辞典》:刺蜜拼音注音Cì Mì别名羊刺蜜(《北史》),草蜜、给敦罗(《本草拾遗》),刺糖、骆驼刺糖(《新疆药材》),阳塔克西克尔(维名)。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豆科植物骆驼刺叶中分泌液凝结而成的糖粒。夏季采收,以布铺地,敲打枝叶,糖

  • 刺血红

    《全国中草药汇编》:刺血红拼音注音Cì Xuè Hónɡ别名花叶假杜鹃来源爵床科刺血红Barleria lupulina Lindl.,以全株入药。生境分布广东、广西。性味辛、苦,温。注意孕妇忌服。功能主治通经活络,解毒消肿。主治毒蛇咬伤,

  • 刺通草

    拼音注音Cì Tōnɡ Cǎo别名党楠、裂叶木通、棁木、挡凹、天罗伞英文名pith of Himalayan Trevesia出处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来源药材基源:为五加科植物刺通草的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revesia pal

  • 刺郎果

    拼音注音Cì Lánɡ Guǒ别名老虎刺、锈花针、刺檀香、三颗针来源药材基源:为夹竹桃科植物假虎刺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rissa spinarum L.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洗净,切片,晒干。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沙地灌丛中。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