栘枍
酸栘枍、栘枍李皮、楂子树、栘衣、栘依
来源蔷薇科栘枍属植物栘枍Docynia delavayi (Franch.)Schneid.,以树皮、叶和果实入药。全年可采树皮和叶;秋季采果,晒干。
性味树皮:苦,凉。
果:酸,凉。
功能主治树皮:清热解毒,收敛,接骨。用于肠炎,痢疾;外用治烧烫伤,骨折,黄水疮,湿疹,子宫脱垂。
果:祛风活络,消食健胃。用于风湿性关节炎,消化不良。
用法用量树皮0.5~1两;外用适量,熬膏涂或捣烂敷患处。
果3~5钱,水煎或泡酒服。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酸栘枍、栘枍李皮、楂子树、栘衣、栘依
来源蔷薇科栘枍属植物栘枍Docynia delavayi (Franch.)Schneid.,以树皮、叶和果实入药。全年可采树皮和叶;秋季采果,晒干。
性味树皮:苦,凉。
果:酸,凉。
功能主治树皮:清热解毒,收敛,接骨。用于肠炎,痢疾;外用治烧烫伤,骨折,黄水疮,湿疹,子宫脱垂。
果:祛风活络,消食健胃。用于风湿性关节炎,消化不良。
用法用量树皮0.5~1两;外用适量,熬膏涂或捣烂敷患处。
果3~5钱,水煎或泡酒服。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拼音注音Cì Qiū别名鸟不宿、钉木树、丁桐皮来源五加科刺楸属植物刺楸Kalopanax septemlobus (Thunb.) Koidz.,以根、根皮或树皮入药。全年可采,洗净切段,晒干。性味辛,平。有小毒。功能主治祛风利湿,活血止痛
拼音注音Cì Qiū Shù Yè别名鸟不宿叶、刺楸叶英文名Kalopanax septemlobus (Thunb.)Kondz.来源药材基源:为五加科植物刺祛的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Kalopanax septemlobus (Thu
《中药大辞典》:刺楸树根拼音注音Cì Qiū Shù Gēn别名刺五加(《贵州民间药物》)出处《四川中药志》来源为五加科植物刺楸的根或根皮。夏末秋初采挖,洗净晒干。化学成分根含多糖,水解后得半乳糖醛酸、葡萄糖、阿拉伯糖、半乳糖、鼠李糖、木糖
《中药大辞典》:刺楸树皮拼音注音Cì Qiū Shù Pí别名丁桐皮、钉皮(《四川中药志》),刺楸皮(《陕西中草药》)。出处《四川中药志》来源为五加科植物刺楸的树皮。全年可采,剥取树皮,洗净,晒干。生境分布生长在山谷、溪旁、林缘或疏林中。分
拼音注音Cì Qiū Jīnɡ来源药材基源:为五加科植物刺楸的茎枝。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Kalopanax septemlobus (Thunb.) Koidz.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洗净,切片,鲜用或晒干。原形态落叶大乔木,高约1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