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药材>杜鹃花果实

杜鹃花果实

拼音注音Dù Juān Huā Guǒ Shí别名

映山红子

来源

药材基源:为杜鹃花科植物杜鹃花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hododendron simsii Planch.[R·in-dicum Sweet var.simsii Maxim;R.indicum(L.) Sweet var.Ignescens Sweet]

采收和储藏:8-10月果熟时采收,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丘陵山地或平地,疏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长江流或以南各地,东至台湾,西到四川、云南。

原形态

落叶或半常绿灌木,高2-5m。多分枝,幼枝密被红棕色或褐色扁平糙伏毛,老枝灰黄色,无毛,树皮纵裂。花芽卵形,背面中部被褐色糙伏毛,边缘有睫毛。叶二型;春叶纸质,较短,夏叶革质,较长,卵状椭圆形或长卵状披针形,长3-6cm,宽2-3cm,先端锐尖,具短尖头,基部楔形,全缘,表面疏被淡红棕色糙伏毛,背面密被棕褐色糙伏毛,脉上更多。花2-6朵,成伞形花序,簇生枝端;花梗长约5-8mm;花萼5深裂,裂片卵形至披针形,长3-7mm,外面密被糙伏毛和睫毛;花冠宽漏斗状,玫瑰色至淡红色、紫色,长3-5cm,5裂,裂片近倒卵形,上方1瓣及近倒2瓣里面有深红色斑点;雄蕊10,稀7-9,花丝中下部有微毛,花药紫色;子房卵圆形,5室,长5-8mm,密被扁平长糙毛,花柱细长。蒴果卵圆形,长1-1.2cm,密被棕色糙毛,花萼宿存。花期4-6月,果期7-9月。

性味

甘;辛;性温

功能主治

活血止痛。主跌打肿痛

用法用量

内服:研末,1-2g。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臭李皮

    拼音注音Chòu Lǐ Pí别名鼠李皮。来源药材基源:为鼠李科植物达乌里鼠李Rhamnus davurica pall.的树皮。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hamnus davurica Pall.采收和储藏:夏末采收,晒干。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

  • 臭柏

    《中药大辞典》:臭柏拼音注音Chòu Bǎi别名新疆圆柏、双子柏(《中国高等植物图鉴》),阿尔叉、霍宁-阿尔茨(蒙名)。出处《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来源为柏科植物沙地柏的枝叶、球果。春、夏采,晒干。生境分布生于沙地、多石的干旱荒山和林下。分

  • 臭梧桐

    《全国中草药汇编》:臭梧桐拼音注音Chòu Wú Tónɡ别名八角梧桐、山梧桐、臭桐柴、楸茶叶、后庭花来源马鞭草科赪桐属植物海州常山Clerodendron trichotomum Thunb.,以根、茎、叶入药。春秋采根及茎,开花前采叶,

  • 臭梧桐子

    《中药大辞典》:臭梧桐子拼音注音Chòu Wú Tónɡ Zǐ出处《岭南采药录》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臭梧桐的果实或带宿萼的果实。功能主治《上海常用中草药》:“祛风湿,平喘。“用法用量内脏:煎汤,3~5钱。外用:敷贴。复方①治气喘及风湿痛:臭梧

  • 臭梧桐根

    拼音注音Chòu Wú Tónɡ Gēn别名芙蓉根(《纲目拾遗》)出处《纲目拾遗》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臭梧桐的根,秋后采收,除去泥杂及茎叶。化学成分含赖桐二醇烯酮、赖桐酮、赪桐甾醇。性味①《浙江民间草药》: “味苦,性寒。“②《四川中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