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药材>鳗鲡鱼骨

鳗鲡鱼骨

《中药大辞典》:鳗鲡鱼骨拼音注音Mán Lí Yú Gǔ出处

《纲目》

来源

为鳗骊科动物鳗鲡骨骼

功能主治

《纲目》:"治疳痢,肠风,崩带。烧灰敷恶疮,烧熏痔癀,杀诸虫。"

复方

治恶疮:蛇鱼骨杵末,入诸色膏药中相和合敷上,纸花子贴之。(《经验方》)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鳗鲡鱼骨拼音注音Mán Lí Yú Gǔ英文名Japanese eel bone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

来源

药材基源:为鳗鲡科动物鳗鲡等的骨。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nguilla japonica Temminck et Schlegel

采收和储藏:捕后,除去内脏,洗净,去肉取骨,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为降河性回游鱼类,平时栖息于江河、湖泊、池塘的土穴、石缝内。以小鱼、蟹、虾、螺、蚬、蚯蚓、沙蚕及水生昆虫等为食。昼伏夜出,能游上陆地以皮肤呼吸。雄鱼常在河口生长;雌鱼在江河等淡水中成长。生长育肥期5-8年。亲鱼在秋末冬初,于江口相互缠绕成鲁球,随流出海进行降河产卵回游。0.5kg重的雌鳗怀卵量为70余万粒。受精卵具油球,半浮性,在22-27℃时经36h孵化出膜,最初为叶状幼体,柳叶状,体透明,以海洋浮游生物为食,2-3年后长至7-8cm左右时,成为鳗线。3-4月间成群进入江河。

资源分布:我国沿海及江、湖均有分布。

原形态

鳗鲡,体细长,呈蛇形,长约40cm左右,最长可达130cm左右。头尖长,兄长短钝,平扁。眼小,位于口角上方。口 大,口裂微斜,伸达眼的后缘。下颌稍长于上颌,唇发达。鳞细小,埋于皮下,呈度纹状排列。体表多粘液。背鳍长而低,起点距臀较距鳃孔为近,鳍条235,与尾鳍相连。臀鳍低平,鳍条215,与尾鳍相连。胸鳍短圆形,无腹鳍,体背灰黑色,侧上缘暗绿色,腹部白色。

归经

大肠;肝;肾经

性味

咸;平

功能主治

杀虫;敛疮。主疳痢;肠风;崩带;恶疮;痔漏

用法用量

内服:炙,研末,适量。外用:适量,烧灰研末外敷;或烧烟熏。

复方

治恶疮:蛇鱼骨杵末,人诸色膏药中相和合敷上,纸花子贴之。(《经验方》)

各家论述

《纲目》:治疳痢,肠风,崩带。烧灰敷恶疮,烧熏痔瘘,杀诸虫。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鳖脂

    《中药大辞典》:鳖脂拼音注音Biē Zhī别名鳖膏(《本草拾遗》),鳖油(《现代实用中药》)。出处《纲目》来源为鳖科动物中华鳖的脂肪。功能主治①《本草蒙筌》:“眼睫倒毛签入,可资除害。“②《现代实用中药》:“为滋养强壮药。“摘录《中药大辞典

  • 鳖血

    《全国中草药汇编》:鳖血拼音注音Biē Xuè别名团鱼血来源爬行纲龟鳖目鳖科中华鳖Amyda sinensis (Wiegmann),以血入药。生境分布从东北到海南岛、陕西、甘肃、四川、云南。功能主治滋阴退热。并有强壮作用。治肺结核潮热:鳖

  • 鷩雉

    拼音注音Bì Zhì别名赤鷩(《山海经》),鵕鸃(《汉书》),采鸡(《逸周书》),锦鸡(《禽经》),金鸡(《纲目》)。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雉科动物红腹锦鸡的肉。生境分布平时常单独或成对栖息于多岩的山地及岩坡,出没于矮树丛和竹林间。善奔驰,

  • 鸊鷉

    《中药大辞典》:鸊鷉拼音注音Pì Tī别名鷉、须赢(《尔雅》),刁鸭(《食疗本草》),油鸭(《纲目》),水鸰仃(《医林纂要》),水葫芦(《中国动物图谱·鸟类》)。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鸊鷉科动物小鸊鷉的肉或全体。生境分布分布亚洲东部的湖沼或

  • 鸨油

    拼音注音Bǎo Yóu别名地鵏油、老鵏膏来源鹤形目鸨科大鸨Otis tarda L.,以脂肪入药。生境分布我国东部地区的西部,冬迁我国北部。炮制冬至翌春猎捕,捕后去毛及内脏,煮肉,将漂于上面的油脂收集起来,再放入锅内,炼去水分,放凉即得脂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