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药材>鲫鱼骨

鲫鱼骨

《中药大辞典》:鲫鱼骨拼音注音Jì Yú Gǔ出处

《食疗本草》

来源

为鲤科动物鲫鱼

功能主治

《食疗本草》:"烧为灰,敷匿疮。"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鲫鱼骨拼音注音Jì Yú Gǔ英文名Goldfish bone出处

出自《食疗本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鲤科动物鲫鱼的骨骼。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rassius auratus (Linnaeus.)

采收和储藏:收集鲫鱼之骨,洗净,晾干或烘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鲫鱼适应性很强,是一种广温性鱼类。

资源分布:我国除西部高原地区外,各省区均有分布。

原形态

鲫鱼,体侧扁,宽而高,腹部圆。头小。吻钝。口端位。无须。眼大。下咽齿1行,侧扁,倾斜面有一沟纹。鳃耙37-54,细长,呈披针形。鳞大,侧线鳞。背鳍4,15-19,鳍长,起点在吻端至尾鳍基之中间。臀鳍3,5,背、臀鳍均有硬刺。全身呈银灰色,背部色略暗。各鳍均为灰色。

归经

肝经

性味

咸;温

功能主治

杀虫;敛疮。主疮肿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烧灰研末敷。

各家论述

《食疗本草》:烧为灰,敷NIE疮。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刺针草

    拼音注音Cì Zhēn Cǎo别名鬼针草、盲肠草、一包针、粘身草、婆婆针、金盏银盘、跟人走、钢叉草来源菊科刺针草属植物刺针草Bidens bipinnata L.及三叶刺针草B. pilosa L.,以全草入药。夏季开花时采收,切段,晒干。

  • 刺鸭脚木

    别名掌叶木、七加皮、鸭脚罗伞、空壳洞来源五加科刺鸭脚木Brassaiopsis glomerulata (Blume) Regel,以根、树皮、叶入药。生境分布广东、广西及西南地区。性味甘、微辛,温。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活血散瘀。主治风湿骨痛

  • 刺黄柏

    《中药大辞典》:刺黄柏拼音注音Cì Huánɡ Bò别名安徽小檗、黄柏出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来源为小檗科植物刺黄柏的根、茎或树皮。秋季采收。生境分布生于山谷石隙间或溪边林下、山地灌丛中。分布安徽、江西、浙江等地。原形态落叶灌木,高1米左右

  • 刺黄柏叶

    拼音注音Cì Huánɡ Bò Yè来源药材基源:为小檗科植物黑果小檗的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erberis heteropoda Schneid.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收,洗净,晒干。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0-1500m的山

  • 刺黄柏茎叶

    拼音注音Cì Huánɡ Bò Jīnɡ Yè出处《峨嵋药植》来源为小檗科植物刺黄柏的茎叶。7~10月采。性味《四川常用中草药》:“苦,寒。“功能主治①《峨嵋药植》:“粉末治黄水疮。煎水服,治虫牙、火牙。“②《四川常用中草药》:“清热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