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药材>胡豆草

胡豆草

《中药大辞典》:胡豆草拼音注音Hú Dòu Cǎo出处

《四川中药志》

来源

为唇形科植物无柄黄芩全草

原形态

直立草本。茎四方形,紫色,高25~35厘米。叶对生;三角状卵形,基生叶肾形,长0.7~2.3厘米,宽0.8~1.6厘米,先端钝,基部心脏形,边缘具波状锯齿,两面均光滑无毛,上面深绿色,下面灰绿色;几无柄。花生于叶腋;花萼钟状,2唇形,唇短而阔,全缘,花后封闭,上唇的背部有扩大的鳞片,果时脱落;花冠管长而突出,白色,近萼处紫色;雄蕊4,花药有毛;雌蕊1,子房4深裂,花柱基底着生。小坚果近球形,平压状,略被毛。花期7月。

性味

性凉,味苦涩,无毒。

功能主治

治风热目雾,感冒头昏,肝热耳鸣;消痈肿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6~1两。外用:捣敷。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胡豆草拼音注音Hú Dòu Cǎo别名

石蜈蚣草、吊鱼杆

英文名Herb of Sessile Skullcap出处

出自《四川中药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无柄黄芩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cutellaria sessilifolia Hemsl.

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800-2000m的亚热带沟谷林下、灌丛中或潮湿的石山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四川。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横走,密生须根,节上生匍枝;茎高约50cm,纤维,微具翅。叶几无柄;叶片卵形,长1.9-3.5cm,近全缘或具3-4个不明显的浅圆齿,上面略被具节糙伏毛。花序总状,3-7花,顶生或腋生,长为叶长之二倍,均偏于一侧而下垂;苞片小,卵状钻形;花萼长约2mm,盾片高约1.5mm,果时均增大;花冠基部白色,上部淡紫至紫红,长约18mm,花冠筒部前方有长达2mm向下延伸的囊距,下唇中裂片三角状卵圆形;雄蕊4,二强;花盘前方隆起;花柱丝状,先端微裂,子房4裂,后对裂片较大。花期6-8月,果期8-9月。

性味

味苦;辛;性凉

功能主治

疏风解表;清肝明目。主感冒头痛;风热目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8-30g。外用:适量,捣敷。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砗磲

    《中药大辞典》:砗磲拼音注音Chē Qú别名车渠(《海药本草》)出处《海药本草》来源为砗磲科动物鳞砗磲或其同属动物的贝壳。生境分布生活在潮间带珊瑚礁间。分布我国南海诸岛。原形态贝壳巨大,重而坚厚。卵圆形,壳顶位于贝壳中央,壳顶前方有一长卵形

  • 砗磲肉

    拼音注音Chē Qú Ròu来源药材基源:为砗磲科动物鳞砗磲和长砗磲等的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Tridacna squamosa Lamarck2.Tridacna elongata Lanmarck[Trdacna (Chamest

  • 磁石

    《中国药典》:磁石拼音注音Cí Shí别名吸铁石、活磁石、灵磁石、磁铁石英文名MAGNETITUM来源本品为氧化物类矿物尖晶石族磁铁矿,主含四氧化三铁(Fe3O4)。采挖后,除去杂石。性状本品为块状集合体,呈不规则块状,或略带方形,多具棱角

  • 秤杆升麻

    拼音注音Chènɡ Gǎn Shēnɡ Má别名斑麻、麻沙菜、白花根、米点菜、土升麻(《贵州民间药物》),猫儿翻甑、搬倒甑(《贵州草药》)。出处《贵州民间药物》来源为菊科植物白鼓钉的根。秋季采收,晒干。生境分布野生于湿润山坡、草地,或溪旁。

  • 秤杆草

    《中药大辞典》:秤杆草拼音注音Chènɡ Gǎn Cǎo别名搬倒甑、野升麻、麻秤杆、白升麻、红升麻、土升麻。出处《四川常用中草药》来源为菊科植物山兰的全草或根。夏秋季采。生境分布多生于山坡向阳处草丛中及沟边。分布长江以南各地。原形态多年生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