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药材>大黑药

大黑药

《中药大辞典》:大黑药拼音注音Dà Hēi Yào出处

《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来源

为菊科植物翼茎旋复花。秋季采挖。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灌丛、林下阴湿处。分布云南等地。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约65厘米。根粗壮。叶互生,倒披针形,向上渐狭,长约13厘米,宽约4厘米,先端钝或浑圆,基部狭楔形,边缘有不明显刺状齿,两面被毛;叶柄有翅,下延成翼茎。头状花序,排成圆锥状,顶生及腋生;总苞钟状,有线形苞片多列;花淡黄色,舌状花狭细,管状花多列。瘦果有白色冠毛。花期秋季。

性味

苦,平。

功能主治

补虚,清热解毒。

复方

①治头晕,心慌,耳鸣,出虚汗:大黑药根五钱,千针万线草五钱。水煎服,红糖为引,也可煮肉吃,或研末蒸肉、鸡蛋吃。

②治痈疡肿毒,骨结核:大黑药,水煎服。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大黑药拼音注音Dà Hēi Yào别名

大黑根、大威灵仙、大黑洋参

英文名Root of Wingedstem Inula出处

出自《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翼茎羊耳菊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Inula pterocaula Franch.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挖,洗净,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亚高山灌丛和草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四川及云南。

原形态

翼茎羊耳菊 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高60-100cm。根木质,粗壮。茎下部木质,被红褐色密柔毛和腺点,中部以上有分枝。叶互生;下部叶大,披针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18-20cm,宽4-5cm;上部叶渐小,长圆状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1-4cm,先端尖或渐尖,基部渐狭,沿茎下延成宽1-10mm,的翅,边缘有细而具小实头的重锯齿,上面被细必的粗伏毛,下面被红褐色柔毛,两面有腺点,叶脉在下面凸起明显。头状花序小,径5-6mm,在枝端必含有成聚伞圆锥状或复伞房花序,花序梗极短或长达10mm,纤细,有细线形的苞叶;总苞钟状,长约7mm,径5-6mm,总苞片约5层,线状披针形,极尖,外层渐短小,与花梗被同样的密毛。内层除中脉被毛外,边缘宽干膜质,并有缘毛;药全部管状,长4.5mm,外层黄色腺点;冠毛1层,浅红褐色,约与花冠等长。瘦果近圆柱形,被密短毛。花期7-9月,果期9-10月。

性味

味苦;性平

功能主治

补虚;清热;止咳。主体虚头晕;耳鸣;心慌;失眠;出虚汗;肺虚久咳;痈疡肿毒;骨结核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或研末。外用:适量,捣敷。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薜瓣

    拼音注音Bì Bàn来源药材基源:为荨麻科植物褐脉楼梯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latostema brunnelnerve W.T.Wang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晒干。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300m左右的石灰山山坡林下。资

  • 薜荔

    《中药大辞典》:薜荔拼音注音Bì Lì别名木莲藤(《日华子本草》),辟萼(《质问本草》),石壁莲(《植物名汇》),木瓜藤、膨泡树、饼泡树、壁石虎、木壁莲(《中国树木分类学》),爬墙虎、风不动(《中国药植志》),彭蜂藤(《福建民间草药》),石

  • 薜荔果

    拼音注音Bì Lì Guǒ别名王不留行[广西、广东]、凉粉果、爬墙虎、木馒头、木莲、络石藤、风不动来源桑科榕属植物薜荔Ficus pumila L.,以花序托(俗称果实)入药。(其不育枝为络石藤一种,参阅“络石藤”项下)。花序托成熟后采摘,

  • 薜荔根

    《中药大辞典》:薜荔根拼音注音Bì Lì Gēn出处《福建中草药》来源为桑科植物薜荔的根。随时可采。晒干备用。性味苦,平。功能主治祛风除湿,舒筋通络。治头痛眩晕,关节风湿痛,产后风。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两。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

  • 薜荔汁

    拼音注音Bì Lì Zhī来源药材基源:为桑科植物薜荔的乳汁。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Ficus pumila L.采收和储藏:随时可采。割破茎皮,待乳汁流出后收集。也可取自叶中。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旷野树上或村边残墙破壁上或石灰岩山坡上。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