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药材>黑豆

黑豆

别名

黑大豆、乌豆、冬豆子。

英文名

Semen Sojae Atricolor。

药用部位

豆科植物大豆Glycine max (L.) Merr.的黑色干燥种子。

植物形态

一年生缠绕草本,茎、小枝纤细,全体疏被褐色长硬毛。叶具3小叶,托叶卵状披针形,急尖,被黄色柔毛。顶生小叶卵圆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锐尖至钝圆,基部近圆形,侧生小叶斜卵状披针形。总状花序通常短,稀长可达13厘米;花小,长约5毫米;花梗密生黄色长硬毛;苞片披针形;花萼钟状,密生长毛,裂片5;花冠淡红紫色或白色,旗瓣近圆形,翼瓣斜倒卵形,有明显的耳,龙骨瓣比旗瓣及翼瓣短小;花柱短而向一侧弯曲。荚果长圆形,稍弯,两侧稍扁,密被长硬毛,种子间稍缢缩,干时易裂;种子2~3颗,椭圆形,稍扁,长2.5~4毫米,宽1.8~2.5毫米,褐色至黑色,花期7~8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

生于海拔150~2650米潮湿的田边、园边、沟旁、河岸、湖边、沼泽、草甸、沿海和岛屿向阳的矮灌木丛或芦苇丛中,稀见于沿河岸疏林下。现多人工栽培,除新疆、青海和海南外,遍布全国。

采收加工

秋季采收成熟果实,晒干,碾碎果壳打下种子,去除杂质。

性状

黑豆呈椭圆形或类球形,稍扁,长6~12毫米,直径5~9毫米。表面黑色或灰黑色,光滑或有皱纹,具光泽,一侧有淡黄白色长椭圆形种脐。质坚硬。种皮薄而脆,子叶2,肥厚,黄绿色或淡黄色。气微,味淡,嚼之有豆腥味。

性味归经

性平,味甘。归脾经、肾经。

功能主治

益精明目,养血祛风,利水,解毒。属利水渗湿下分类的药利水消肿药。

临床应用

用量9~30克;外用适量,煎汤洗患处。主治阴虚烦渴,头晕目昏,体虚多汗,肾虚腰痛,水肿尿少,痹痛拘挛,手足麻木,药食中毒。

药理作用

1.雌激素、抗雌激素样作用。2.降脂、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3.防治骨质疏松。4.抗肿瘤作用。5.抗氧化及抗衰老作用。6.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作用。7.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及抗辐射作用。

化学成分

含较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胡罗卜素、维生素B₁、B₂、烟酸等。并含异黄酮类:大豆苷,染料木苷。皂苷类:大豆皂醇A、B、C、D、E,与苷元结合的糖有葡萄糖,木糖,半乳糖等,又含胆碱,叶酸,亚叶酸,泛酸,生物素等。

注意

脾虚腹胀、肠滑泄泻者慎服。

相关药方

①治急慢性肾炎:黑大豆60~95克,鲫鱼125~155克。水炖服。(《福建药物志》)

②治黑头疔:黑豆泡水中使之胀软,捣烂放温暖处,发霉后敷串处,能使疖毒疔肿消退或出头而愈(《天目山药用植物志》)

③治肾虚腰痛、夜尿频数:黑豆适量。置猪小肚内炖服。(《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

④治小儿胎热:黑豆二钱,甘草一钱,灯心七寸,淡竹叶一片。水煎服(《全幼心鉴》)

摘录

其他

摘录其他

猜你喜欢

  • 拔毒散

    《全国中草药汇编》:拔毒散拼音注音Bá Dú Sàn别名小黄药、小迷马桩、迷马桩棵、小克麻、巴掌叶、肯麻尖来源锦葵科黄花稔属植物四川黄花稔Sida szechuenensis Matsuda,以全株入药。秋末采收,洗净切碎,晒干备用。性味苦

  • 拔毒草

    拼音注音Bá Dú Cǎo别名筋骨草、散血草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大籽筋骨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juga macrosperma Wall. Ex Benth.采收和储藏:2-3月花开时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生境分布生态环境

  • 搬倒甑

    拼音注音Bān Dǎo Zènɡ别名七星箭[四川]来源蓝雪科角柱花属植物紫金莲Ceratostigma willmottianum Stapf 和蓝雪花C. plumbaginoides Bunge,以根入药。夏秋采集,晒干。性味甘、辛,温

  • 擘蓝

    拼音注音Bò Lán别名苤蓝、撇蓝、茄连、甘蓝、玉蔓青、芥兰头、玉头、香炉菜。出处本品载于《滇南本草》,原名苤蓝。《农政全书》“芥蓝“条载:“但食根之菜,如芥、芦菔、蔓青之属,魁皆在土中;此则魁在土上,为异耳。“所述特征与球茎甘蓝一致。《纲

  • 斑叶兰

    《全国中草药汇编》:斑叶兰拼音注音Bān Yè Lán别名小叶青、小青、麻叶青、银线莲、蕲蛇药来源兰科斑叶兰属植物斑叶兰Goodyera schlechtendaliana Reichb. f.,以全草入药。夏秋采挖,鲜用或洗净晒干。性味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