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药材>雪三七

雪三七

《全国中草药汇编》:雪三七拼音注音Xuě Sān Qī别名

黑七

来源

蓼科雪三七Rheum lidjiangense Sam.,以入药。

生境分布

云南。

性味

苦、涩,寒。

注意

孕妇忌服。

功能主治

活血止血,消炎止痛。主治外伤出血,跌打损伤,痢疾。

用法用量

2~3钱,水煎或泡酒服。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雪三七拼音注音Xuě Sān Qī出处

《云南中草药》

来源

为蓼科植物牛尾七。夏、秋采集。洗净晒干。

生境分布

生于高寒山区坡地林下。分布云南等地。

原形态

多年生粗壮草本。根木质,长圆锥形,较粗硬。根生叶有长柄;叶片卵状心形,长约10.5厘米,宽约9.5厘米,上面赤红色,边缘略浅波状。圆锥花序顶生,排列紧密,花小,绿白色。瘦果有三棱,沿棱生翅。

性味

苦涩,寒。

注意

孕妇慎服。

功能主治

活血止血,消炎止痛。治外伤出血,跌打损伤,痢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3钱;或浸酒。外用:研末撒。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雪三七拼音注音Xuě Sān Qī别名

黑七、山大黄、雪里七

出处

出自《云南中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蓼科植物牛尾七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heum likiangense San.

采收和储藏:夏秋采挖,去泥土、须根,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500-4400m的山坡灌丛或林下。

资源分布:分布于四川、云南和西藏等地。

原形态

多年生粗壮草本。高40-50cm。茎直立,具硬毛或近无毛;根粗壮,有根茎。叶互生;叶柄粗壮,长5-7cm,具硬毛;基生叶卵形或宽卵形,长10-15cm,宽8-13cm,近革质,先端圆钝,基部心形,边缘具弱皱波,上面具短硬毛,下面沿叶脉具硬毛,具3-5条基出脉;茎生叶较小,具短柄。花序圆锥状,多分枝;密生硬毛;苞片线形,长7-8mm;花两性;花被片6,淡绿色,宽椭圆形,长约2mm,成2轮,宿存;花梗细弱,丝状,长3-4mm,近基部具关节。瘦果连翅成宽椭圆形,长7-8mm,宽5-6mm。

化学成分

丽江大黄根及根茎中含大黄素(emodin),芦荟大黄素(aloe-enodin),大黄素甲醚(physcion),大黄酚(chrysopharol)等蒽醌类成分及鞣质[1]。

药理作用

本品含蒽醌类成分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酚和芦荟大黄素[1],其药理作用

归经

脾;肝经

性味

苦涩;性寒

注意

孕妇慎服。

功能主治

活血止血;散瘀止痛;止痢。主外伤出血;跌打损伤;痢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0g;或浸酒。外用:适量,研末撒。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白毛蛇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毛蛇拼音注音Bái Máo Shé别名石祈蛇、上树蛇、白毛伸筋、石蚕、毛石蚕、岩蚕、白毛岩蚕、老鼠尾来源为骨碎补科阴石蕨属植物圆盖阴石蕨Humata tyermanni S. Moore,以根状茎入药。全年可采,洗净晒

  • 白毛鹿茸草

    拼音注音Bái Máo Lù Rónɡ Cǎo别名鱼腮草、六月霜来源为玄参科鹿茸草属植物白毛鹿茸草Monochasma savatieri Franch.的全草。夏、秋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性味微苦、涩,平。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用于

  • 白沙糖

    《中药大辞典》:白沙糖拼音注音Bái Shā Tánɡ别名石蜜(《唐本草》),白糖(《子母秘录》),糖霜(《日用本草》),白霜糖(《本草备要》)。出处《纲目》来源为禾本科植物甘蔗的茎汁,经精制而成的乳白色结晶体。归经《本草衍义补遗》:“入脾

  • 白沙蒿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沙蒿别名籽蒿来源菊科白沙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 Krasch.,以种子入药。生境分布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性味辛,温。功能主治消炎散瘀,利气,杀虫。腮腺炎,扁桃体炎,疮疖红肿:种子适量研

  • 白沙虫药

    《中药大辞典》:白沙虫药拼音注音Bái Shā Chónɡ Yào别名痢药出处《贵州草药》来源为唇形科植物黄花香茶菜的全草。夏、秋采收。生境分布生于草坡路旁。分布陕西、广西、贵州等地。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达1米。茎直立,方形,有柔毛。叶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