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药材>土草果

土草果

拼音注音Tǔ Cǎo Guǒ别名

砂仁、土砂

来源

药材基源:为姜科植物广西豆蔻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momumkwangsienseD.FangetX.X.Chen

采收和储藏:8-9月采收,剪下果穗,除去杂质,晒干或晾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约650m的山坡林下阴湿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西和贵州等地。

原形态

广西豆蔻,多年生常绿草本,高l-1.5m。叶几无柄;叶舌长2-4mm;叶片披针形,长10-70cm,宽1.5-8.5cm,先端长渐尖,边缘有短刚毛,基部通常楔形,下面主脉两侧密被贴伏的短柔毛。穗状花序自接近茎基的根茎上斜出;总花梗长1.5-33cm,生于地下,鳞片长0.5-5cm,近无毛;苞片披针形,长3.5-6cm,宽0.5-1.5cm,白色;小苞片三角状被针形,长0.9-3.5cm,不呈管状;花萼管长3.3-4.5cm,一侧浅裂,近无毛,先端三裂,裂片长8mm;花冠管白色,长3-4.5cm,内面有毛,裂片被针形,近等大,长3.5-4cm,宽0.8-l.2cm,兜状,后方的1枚具短尖头;唇瓣扇形或近匙形,长3.5-4cm,宽2.5-3cm,爪部紫红色,内面有疏柔毛,朱端淡黄色,基部与花丝连成一长0.7-1.3cm的管;侧生退化雄蓝锥状,长4mm;花丝长7mm,花药长1.1-1.4cm,药隔附属体全线,长约5mm;花柱丝状,子房被短柔毛。蒴果成熟时淡紫色,扁球形或近球形,直径1-2cm,具12条纵线条,有时不明显,表面常有疏短毛和小凸起,先端具花柱残迹。种子多数。花期5-6月,果期8-9月。

性味

味辛;性温

功能主治

理气;开胃;安胎。主脘腹胀痛;食欲不振;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6g。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芭蕉叶

    《中药大辞典》:芭蕉叶拼音注音Bā Jiāo Yè出处《纲目》来源为芭蕉科植物芭蕉的叶片,全年可采。原形态植物形态详“芭蕉根“条。归经《本草再新》:“入心、肝二经。“性味甘淡,寒。①《本草再新》:“味甘苦,性大寒,无毒。“②《江西草药》:“

  • 芭蕉头

    拼音注音Bā Jiāo Tóu别名芭蕉、牙蕉、板蕉来源芭蕉科芭蕉属植物芭蕉Musa basjoo Sieb et Zucc.,以根、茎和花入药。根及茎四季可采,洗净鲜用或晒干;夏秋采花蕾,多鲜用。性味淡,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尿消肿,凉血

  • 芭蕉子

    《中药大辞典》:芭蕉子拼音注音Bā Jiāo Zǐ出处《食疗本草》来源为芭蕉科植物芭蕉的种子。原形态植物形态详“芭蕉根“条。性味子生食:大寒;仁:性寒。注意子生食发冷病。功能主治子生食,止渴润肺。蒸熟暴之令口开,春取仁,食之,通血脉,填骨髓

  • 芭蕉根

    《中药大辞典》:芭蕉根拼音注音Bā Jiāo Gēn别名芭蕉头(《分类草药性》)。出处《日华子本草》来源为芭蕉科植物芭蕉的根茎。全年可采。生境分布多栽培于庭园及农舍附近。分布山东以至长江流域以南各地。原形态芭蕉(《汉书》文颖注),又名:巴且

  • 芭蕉油

    《中药大辞典》:芭蕉油拼音注音Bā Jiāo Yóu别名芭蕉汁(《卫生杂兴》),芭蕉树水(《中级医刊》(5):57,1959)。出处《日华子本草》来源为芭蕉科植物芭蕉茎中的液汁。于茎干近根部切一直径约5厘米的小孔,即有灰黑色之液汁渗出,插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