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药材>野草香

野草香

拼音注音Yě Cǎo Xiānɡ别名

野香薷、鱼香菜、木姜花、野薄荷、狗尾草、野香苏、野苏麻、满山香

来源

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野草香的叶或茎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lsholtzia cypriani(Pavol.)C.Y.Wu et S.chow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晒干或鲜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400-2900m的田边、路旁、河谷岸边、林中或林边草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原形态

野草香,草本植物,高20-100cm。茎直立,四棱形,被短柔毛。叶对生;叶柄长2-20mm,被毛;叶片卵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2-6.5cm,宽1-3cm,先端急尖,基部楔形下延至叶柄,边缘具锯齿,上面被柔毛,下面被柔毛及腺点。轮伞花序多花密集成假穗状花序,长2.5-10.5cm;苞片线形,被短柔毛;花萼管状钟形,长约2mm,外面被柔毛,萼齿5,细小,偏向一侧呈尖嘴状;花冠玫瑰红色,长约2mm,外面被柔毛,上唇全缘或略凹缺,下唇3裂,中裂片圆形,侧裂片半圆形,全缘;雄蕊4,伸出,前对较长,花丝无毛,花药2室;子房4裂,花柱外露,柱头2浅裂。小坚果长圆状椭圆形,黑褐色,略被毛。花期8-10月,果期9-11月。

性状

性状鉴别,叶多卷曲皱缩,展平后呈卵形或长圆形,长2-6.5cm,宽1-3cm,先端尖,边缘具锯齿,上面被柔毛,下面密被短柔毛和腺点;叶柄长0.2-2cm。揉搓后有物殊清香,味辛凉。

化学成分

地上部分含挥发油0.81%,油的主要成分为β-去氢香薷酮(β-dehydroelsholtzione),相对含量为86.82%,这是目前香薷属植物中挥发油含量最高的;其次是反式丁香烯(trans-caryophyllene)2.19%,β-金合欢烯(β-farnesene)0.9%,芳樟醇(linalool)0。74%;以下挥发油组成均在0.35%以下,其中有α、β-蒎烯(pinene),月桂烯(myrcene),柠檬烯(limonene),β-水芹烯(β-phellandrene),3-辛醇(3-octanol),1-辛烯-5-醇(1-octene-5-ol),苯甲醛(benzaldehyde),苯乙酮(acetophenone),萘(naphthalene),α-松油醇(α-terpineol),律草烯(humulene),辣薄荷烯酮(piperiterone),百里香(thymol),丁香烯氧物物(caryophyllene oxide),3-辛酮(3-octanone)等。

性味

味辛;性凉

功能主治

清热发表;解毒截疟。主风热感冒;咽喉肿痛;鼻渊头痛;风湿关节痛;泻痢腹痛;疟疾;疔疮肿毒;汗斑;神经性皮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外用:适量,捣汁涂。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楮茎

    《中药大辞典》:楮茎拼音注音Chǔ Jīnɡ出处《别录》来源为桑种植物构树的树枝。功能主治治风疹,目赤肿痛,小便不利。①《别录》:“主癌疹痒,单煮洗浴。“②《纲目》:“捣浓汁饮半升,治小便不通。“复方治暴赤眼痛,碜涩者:嫩楮枝去叶,放地上火

  • 樗叶

    《中药大辞典》:樗叶拼音注音Chū Yè别名樗木叶(《唐本草》)出处《纲目》来源为苦木科植物臭椿的叶。性味①《唐本草》:“味苦,有毒。“②《纲目》:“苦,温,有小毒。“功能主治《唐本草》:“主洗疮疥,风疽。水煮叶汁用之。“摘录《中药大辞典》

  • 樗叶花椒

    拼音注音Chū Yè Huā Jiāo别名食茱萸、木满天星、海桐皮[浙江误称]来源芸香科花椒属植物樗叶花椒Zanthoxylum ailanthoides Sieb. et Zucc.,以根、树皮、果实和叶入药。根春秋采挖;树皮5月采收晒干

  • 樗叶花椒皮

    拼音注音Chū Yè Huā Jiāo Pí出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来源为芸香科植物樗叶花椒的树皮。立夏前后,剥取树皮,晒干。生境分布产浙江、福建等地。性状干燥树皮呈板状或卷曲,厚1.5~2毫米。外表青灰色或淡灰褐色,多皱缩浅槽纹,布有不规

  • 樗白皮

    《中药大辞典》:樗白皮拼音注音Chū Bái Pí别名樗皮(《日华子本草》),臭椿皮(《滇南本草》),苦椿皮(《陕西中药志》)。出处《药性论》来源为苦木科植物臭椿的根部或干部的内皮。春季采收,挖取树根,刮去外面粗皮,以木棒轻轻捶之,使皮部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