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药材>金刚散

金刚散

《中药大辞典》:金刚散拼音注音Jīn Gānɡ Sàn别名

红十字创粉(《云南中医验方》),大接骨丹(《昆明民间常用草药》),见肿消(《陕西中草药》),红赤葛、红内消、赤葛(《四川常用中草药》)。

出处

《云南中草药》

来源

为葡萄科植物三裂叶蛇葡萄根皮。秋、冬采,晒干。鲜用全年可采。

生境分布

生于低山、丘陵地区的路旁、林边、河边,或为栽培。分布云南、贵州、四川、陕西等地。产云南。

原形态

三裂叶蛇葡萄,又名:玉葡萄、枫藤、山葡萄、绿葡萄、耳坠果、飞蜈蚣藤、野葡萄。

藤本。茎粗0.7~1厘米,光滑,具细条坟与圆形皮孔,嫩枝被柔毛。卷须与叶对生。叶互生,多数3全裂。中间小叶长椭圆形至宽卵形,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圆形,有短柄或无柄,侧生小叶极偏斜,斜卵形;少数成单叶3裂,宽卵形,长宽5~1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心形,上面深绿色光滑,下面灰绿色,脉上被锈毛。聚伞花序与叶对生;花小,绿色;花瓣5;雄蕊5,花丝很短;花盘杯状,与子房离生,花柱细长。浆果暗蓝色,圆形至扁圆形;种子2枚。花期5月。果期8~9月。

性状

根圆柱形,数条至数十条着生于短小的根茎上,长12~30厘米,粗约0.5~1.5厘米。栓皮菲薄,易脱落,外面暗褐色,内面红褐色,多纵皱。皮部与本部常分离脱裂,皮部半径约为木部的1倍。易折断,断的有粉尘,断面的皮部呈颗粒性,木部纤维性。气微,味腥而涩,久啮有锈味。

炮制

采后洗净晒干,切片。或采后洗净抽去木心(木质部),晒干,磨为细末。

性味

辛,平。

①《陕西中草药》:"味辛,性平。"

②《云南中草药》:"辛涩,温。"

③《四川常用中草药》:"性温,味苦。"

功能主治

祛风活络,消肿解毒,止血生肌。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骨折,痈肿疔疮。

①《陕西中草药》:"消肿解毒,止血止痛,排脓生肌,祛风湿。治跌打损伤,骨折,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腰腿痛,便血,崩漏,白带。"

②治水火烫伤,创伤,呕叶腹泻,慢性溃疡及糜烂性毒气所致的皮肤伤害。(《药学通报》8(2):63,1960)

③《云南中医验方》:"止血,止痛,防腐,消炎,拔脓生肌。治骨断破皮,疮疹疼痛,水火烫伤。"

④《四川常用中草药》:"治跌打损伤,金创,刀伤,痈疽恶疮肿毒,风毒游丹。"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或作酒剂。外用:鲜品捣敷或干粉调敷。

复方

①治枪伤,水火烫伤:绿葡萄根研细,加入鸡蛋清调匀外敷。(《云南中草药》)

②治外伤肿痛,风湿性腰腿痛,胃痛,痢疾,肠炎:绿葡萄根三至五钱,煎服。或用二两加酒一斤,浸泡五至七天后备用。每服10毫升,一日服三次。

③治外伤出血:绿葡萄根皮干粉撒敷伤口。

④治痈肿:绿葡萄干粉调敷患部,或用鲜品捣烂外敷。(②方以下出《云南中草药选》)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金刚散拼音注音Jīn Gānɡ Sàn别名

赤木通、野蒲桃根、五爪金、野葡萄根、玉葡萄根、枪花药、五爪龙、破石珠、红母猪藤、大接骨丹、飞蜈蚣藤、见肿消、红赤葛、红内消、赤葛、乌血藤、三叶藤、红狗杨。

英文名root of Delavay Ampelopsis出处

出自《云南中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葡萄科植物三裂叶蛇葡萄的根或茎藤。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mpelopsis delavayana (Franch.)Planch.[Vitis delavayana Franch.]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茎藤,秋季采挖根部,洗净,分别切片,晒干或烘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00-1300m的山地灌丛中或林缘。

资源分布:分布于中南、西南及陕西、甘肃、江苏、浙江、江西、福建等地。

原形态

三裂蛇葡萄 木质攀援藤本。枝红褐色,幼时被红褐色短柔毛或近无毛。卷须与叶对生,二叉状分枝。叶互生;叶柄与叶等长;叶片掌状3全裂,中央小叶长椭圆形或宽卵形,稀菱形,长5-10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圆形,有短柄或无柄;侧生小叶极偏斜,呈斜卵形;少数成单叶3浅裂而呈宽卵形,长宽各5-12cm,先端渐尖,基部心形,边缘有带凸尖的圆齿,上面无毛,或在主脉、侧脉上有毛,下面有微毛。花两性,聚伞花序二歧状;与叶对生;总花梗长约5cm;花小,淡绿色;花萼盘状,5浅裂;花瓣5,镊合状排列,外有粉状毛;雄蕊5,与花瓣对生;花盘浅林状。浆果球形或扁球形,熟时蓝紫色,直径6-8mm。花期6-7月,果期7-9月。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的气候,植株在气温25-30℃时生长较快,当气温低于10℃时停滞生长。适宜在深厚、肥沃的夹砂土栽培。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或压条繁殖。种子繁殖:8-9月采收成熟果实,搓去果皮,将种子晾干,于春季3月播种育苗。开沟条播,沟距30cm,将种子均匀地播人沟内,盖细土1cm,最后盖草,至发芽时揭去。当幼苗高25cm左右时移栽,按行株距各60cm开穴,每穴种1-2株。压条繁殖:在春季发芽前,选取2-3年生的藤蔓,在基部用刀割断一半,把藤蔓埋在沟里,盖细土7-10cm,待节上长出新藤和新根后,即可剪成单株移栽。

田间管理 苗高3-5cm时间苗,浅耕,追肥1次,以后在5、7、10月各中耕除草1次,并在5、10月各追肥1次。在藤蔓长至35cm左右时,设立支架,让藤蔓缠绕架上生长。

病虫害防治 蚜虫、毛虫、粘虫等为害叶片,可用速灭杀丁2000-3000倍液喷杀。

性状

性状鉴别 根呈圆柱形,略弯曲,长13-30cm,直径0.5-1.5cm。表面暗褐色,有纵皱纹。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皮部较厚,红褐色,粉性,木部色较淡,纤维性,皮部与木部易脱离。气微,味涩。茎藤圆柱形,表面红褐,具纵皱纹,可见互生的三出复叶,两侧小叶基部不对称。有的残存与叶对生的茎卷须。气微,味涩。以条粗、皮厚者为佳。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暗棕色。①淀粉粒多为单粒,呈肾形、新月形、卵圆形或圆形,直径3-12-36μm,脐点点状或裂缝状,有层纹。②草酸钙针晶长48-130μm,成束或散在;并可见草酸钙簇晶,直径18-35μm。③梯纹或网纹导管直径32-130μm。④韧皮纤维壁厚,木化;木纤维有明显的斜孔纹。⑤木栓细胞多角形,含黄棕色物。

炮制

采后洗净晒干,切片。或采后洗净抽去木心(木质部),晒干,磨为细末。

鉴别

理化鉴别 取粗粉2g,加30%乙醇mml,浸渍30min,浸渍30min过滤。取滤液3ml,分置3支试管中,一管加醋酸铅试液2滴,发生灰白色沉淀;一管加氯化钠明胶试液1-2滴,发生白色沉淀;另一管加三氯化铁试液2滴,显蓝黑色。(检查鞣质)

归经

心;肝经

性味

辛;淡;涩;平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活血通络;止血生肌;解毒消肿。主淋证;白浊;疝气;偏坠;风湿痹痛;跌打瘀肿;创伤出血;烫伤;疮痈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或浸酒。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干粉调敷。

各家论述

1.《陕西中草药》:消肿解毒,止血止痛,排脓生肌,祛风湿。治跌打损伤,骨折,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腰腿痛,便血,崩漏,白带。

2.《药学通报》:治水火烫伤,创伤,呕吐腹泻,慢性溃疡及糜烂性毒气所致的皮肤伤害。(1960,8(2):63)。

3.《云南中医验方》:止血,止痛,防腐,消炎,拔脓生肌。治骨断破皮,疮疹疼痛,水火烫伤。

4.《四川常用中草药》:治跌打损伤,金创,刀伤,痈疽恶疮肿毒,风毒游丹。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刺葡萄根

    拼音注音Cì Pú Tɑo Gēn来源药材基源:为葡萄科植物刺葡萄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Vitis davidii(Roman.)Foex.[Spinovitisdavidii Roman.;Vitisarmata Dielset Gi

  • 刺蒺藜

    《中药大辞典》:刺蒺藜拼音注音Cì Jí Lí别名茨(《诗经》),蒺藜(《毛诗传》),蒺藜子、旁通、屉人、止行、豺羽、升推(《本经》),即藜(《别录》),白蒺藜(《药性论》),杜蒺藜(《圣惠方》),休羽(《纲目》),旱草(《本草经解》),三

  • 刺蓬花

    拼音注音Cì Pénɡ Huā别名铁海棠、番鬼刺、万年刺、虎刺来源为大戟科植物铁海棠Euphorbia milii Ch.des Moulins的茎叶。全年可采,晒干或鲜用。生境分布多栽培于庭圃。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贵州。原形态多年生肉

  • 刺蓼

    拼音注音Cì Liǎo别名廊茵、急解素、蛇不钻、猫舌草、红火老鸦酸草来源蓼科蓼属植物刺蓼Polygonum senticosum (Meisn.)Franch. et Sav.,以全草入药。夏秋采集,除去泥土晒干。性味酸、微辛,平。功能主治

  • 刺藜

    《全国中草药汇编》:刺藜拼音注音Cì Lí别名红小扫帚苗、铁扫帚苗、鸡冠冠草、刺穗藜来源藜科藜属植物刺藜Chenopodium aristatum L.[Teloxys aristata (L.) Moq.],以全草入药。夏秋采收,洗净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