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药材>黑沙蒿根

黑沙蒿根

《中药大辞典》:黑沙蒿根拼音注音Hēi Shā Hāo Gēn出处

《内蒙古中草药》

来源

为菊科植物黑沙蒿

功能主治

《内蒙古中草药》:"止血。治鼻衄,吐血,功能性子宫出血。"

复方

治鼻出血:鲜黑沙蒿根,去外皮,折断用鼻嗅之(如嗅之过久,能引起鼻腔肿胀)。休克晕倒用鲜根闻之即能苏醒。(《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黑沙蒿根拼音注音Hēi Shā Hāo Gēn英文名root of Ordos Wormwood出处

出自《内蒙古中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黑沙蒿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temisia ordosica Krasch.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挖,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黑沙蒿 半灌木,高50-100cm。主根粗而长,木质,侧根多数;根状茎粗壮,直径1-3cm,有多数营养根。茎多分枝,茎皮老时灰黑色,缝裂,当年枝外皮灰黄色,不育枝紫红色。叶黄绿色,多少肉质,无毛,干后坚硬;茎下部叶宽卵形,一至二回羽状全裂,每侧有裂片3-4枚,叶柄短;中部叶长3-7cm,宽2-4cm,一回羽状全裂,裂片2-3对,狭条形,长1.5-3cm,宽约1mm;上部叶短小,3裂或不裂,裂片狭线形,无柄;苞花序多数,在茎顶和枝上排列成复总状花序,有短梗和条形苞叶;总苞片形,长3mm;总苞片3-4层,宽卵形,边缘宽膜质,背面黄绿色;外层雌花10-14朵能育,内层两性花,5-7朵能育,内层两性花,5-7朵不育,子房退化。瘦果倒卵形,果壁上具细纵纹并并有胶质物。花、果期7-10月。

功能主治

止血。主鼻衄;吐血;崩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g。适量,鲜根折断嗅气。

复方

治鼻出血: 鲜黑沙蒿根,去外皮,折断用鼻嗅之(如嗅之过久, 能引起鼻腔肿胀)。休克晕倒用鲜根闻之即能苏醒。(《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

各家论述

《内蒙古中草药》:止血。治鼻衄,吐血,功能性子宫出血。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白骨走马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骨走马别名茸骨鹧鸪花、绒果海木来源楝科白骨走马Heynea velutina How et T. Chen,以根、叶、果入药。生境分布广东、广西。性味苦,寒。有小毒。注意孕妇慎服。功能主治杀虫止痒,燥湿,止血。蛔虫症腹

  • 白鬼笔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鬼笔别名鬼笔、鬼笔菌来源真菌类担子菌纲鬼笔目鬼笔科白鬼笔Phallus impudicus L. ex. Pers.,以菌柄及菌托入药。生境分布夏秋两季雨后,产生在林内地上。分布于山西、山东、安徽、广东。炮制采摘后切去

  • 白鱼

    《中药大辞典》:白鱼拼音注音Bái Yú别名鲌鱼(《滇南本草》),鱎鱼(《纲目》),白扁鱼(《本草求原》)。出处孟诜来源为鲤科动物翘嘴红鲌的肉。生境分布生活于江河、湖泊中,一般在水的中上层,行动迅速,善跳跃,性凶猛,以鱼类、昆虫等为食。产卵

  • 白鱼尾

    《中药大辞典》:白鱼尾拼音注音Bái Yú Wěi别名溪桃、野桃(《闽东本草》),杨波叶、蒲羌癀、白波越子(《福建中草药》)。出处《闽东本草》来源为马钱科植物驳骨丹的根及茎叶。根、茎随时可采。叶8~9月采为佳。生境分布生于山地或栽于庭园。分

  • 白鱼尾果

    《中药大辞典》:白鱼尾果拼音注音Bái Yú Wěi Guǒ出处《闽东本草》来源为马钱科植物驳骨丹的果实。9~10月采,阴干。功能主治治小儿蛔疳。用法用量白鱼尾果一两加水煎后去渣加米煮稀饭,连服三至四次。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白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