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药方>指迷茯苓丸

指迷茯苓丸

出处

指迷茯苓丸,出自明·《证治准绳》。本方又名“茯苓丸”。

组成

半夏二两(60克)、茯苓一两(30克)、枳壳半两(15克)、风化朴硝三钱(9克)。

用法

上药共研为末,姜汁糊丸,每次服6克。也可改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

功效

燥湿行气,软坚消痰。

主治

主治两臂疼痛,或四肢浮肿,或咳嗽痰多,胸脘满闷,或产后发喘,苔白腻,脉弦滑。

临床应用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偏瘫肩痛症等病症。

1.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比较加味指迷茯苓汤联合肠内营养与肠内营养治疗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SMAS)的短期及中长期疗效,治疗组9例予加味指迷茯苓汤联合肠内营养治疗,对照组7例单纯肠内营养治疗,疗程5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呕吐、腹痛、体重以及肠系膜上动脉夹角角度的改变。结果:治疗组可有效控制患者呕吐,腹痛等症状,改善营养不良状况,增加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之间的夹角角度,使患者尽早增加自主饮食,利用人体自身的消化系统来正常摄取营养,产生良好的中长期疗效。(《广东医学》2010年第16期)

2.偏瘫肩痛症: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应用加味指迷茯苓汤治疗中风偏瘫肩痛症30例,对照组27例在康复训练的同时,予服复方氯唑沙腙片,疗程10日。以疼痛消失或疼痛减轻(++)为优。结果:治疗组30例,优24例(80%),良6例(20%);对照组27例,优15例(55.56%),良6例(22.22%),差6例(22.22%),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河南中医》2007年第6期)

方解

指迷茯苓丸主要用于治疗脾失运化,痰停中脘之证。方用半夏等燥湿化痰,合以枳壳、风化朴硝理气软坚润下为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痰停中脘引起的脘闷臂痛或四肢浮肿、苔白腻、脉弦滑为辨证要点。若正气已伤,当慎用本方,且需加用健脾益气之品,使痰去而正不伤。

现代研究

临床报道也见于治疗肩周炎、椎动脉型颈椎病、顽固性癌痛、失眠、癔病、肺部耐药菌感染、肺部包块、麻木证、十二指肠壅积症、颈椎病、重舌、流注、白游风、风痒、痹证、梅核气、室性早搏、梅尼埃病、前列腺增生、多发性疖肿、银屑病等证属痰浊中阻的病症。

方歌

指迷茯苓丸半夏,风硝枳壳姜汤下, 中脘停痰肩臂痛,气行痰消痛自罢。

摘录明·《证治准绳》

猜你喜欢

  • 安胎汤

    处方槐花(炒香熟)、贝母(去心,焙)、当归(锉,焙)、芎各等分。制法上为粉末。功能主治妇人胞胎不安。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酒、水各半盏,童便2合,同煎至7分,去滓,温服。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五四

  • 安胎煎

    处方当归5钱,益母草5钱,川芎3钱。功能主治安胎,催生。主闪跌小产,死胎不下及产后诸症。用法用量水煎,入陈酒、童便各1小杯,和匀服,妊娠7-8个月,每日服1剂。腹痛,加炒砂仁1钱。摘录《仙拈集》卷三

  • 安胎独圣丹

    处方砂仁(炒,研,酒调下5分)、人参、黄耆、川芎、当归、白芍、甘草、防风、白芷、桔梗、官桂、木香。功能主治出痘胎动。用法用量痘色红紫,去桂、香,加紫草、蝉蜕;痘色淡白,去防风、白芷,加糯米;胃虚不食,加人参。摘录《痘疹仁端录》卷十一

  • 安胎独圣散

    处方砂仁(炒)。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孕妇出痘动胎。用法用量每服5分,酒调下。各家论述《医方考》:缩砂辛温,利而不滞,故可以利气,可以安胎。摘录《痘疹金镜录》卷四

  • 安胎白术散

    《杏苑》卷八:安胎白术散处方白术1钱,橘红1钱,人参1钱,前胡7分,川芎7分,麦冬7分,赤茯7分,甘草5分,半夏5分。功能主治妊娠烦热头疼,烦闷,胎气不安,吐逆不食。用法用量加生姜5片,竹茹1团,水煎,食前服。摘录《杏苑》卷八《奇效良方》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