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药方>苏子降气汤

苏子降气汤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苏子降气汤处方

紫苏子、半夏(汤洗七次),各二两半。川当归(去芦)两半,甘草二两,前胡(去芦)、厚朴(去粗皮,姜汁拌炒),各一两。肉桂(去皮)一两半,(一本有陈皮去白.一两半)。

炮制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治男、女虚阳上攻,气不升降,上盛下虚,膈壅痰多,咽喉不利,咳嗽,虚烦引饮,头目昏眩,腰疼脚弱,肢体倦怠,腹肚广刺,冷热气泻,大便风秘,涩滞不通,肢体浮肿,有妨饮食。

常服清神顺气,和五脏,行滞气,进饮食,去湿气。

用法用量

每服二大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二片,枣子一个,紫苏五叶,同煎至八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苏子降气汤组成

紫苏子半夏汤洗七次,各二两半(各75g) 川当归去芦,两半(45g) 甘草炙,二两(6g) 前胡去芦 厚朴去粗皮,姜汁拌炒,各一两(各30g) 肉桂去皮,一两半(45g)

用法

上为细末,每服二大钱(6g),水一盏半,人生姜二片,大枣一枚,苏叶五片,同煎至八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方中药物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加生姜,枣子1个,苏叶2g,水煎服。

功效

降气平喘,祛痰止咳。

主治

上实下虚之痰喘证。咳喘短气,痰涎壅盛,痰质稀色白,胸膈满闷,或腰痛脚弱,肢体浮肿,舌苔白滑或白腻。

方解

本方证为痰涎壅肺,肾阳不足所致。即“上实下虚”。其“上实”,是由痰涎上壅于肺,致肺失宣降,症见咳喘痰多,胸膈满闷;其“下虚”,是由下元肾阳虚衰,肾不纳气所致,一见肾虚腰痛脚弱;二见肾不纳气呼多吸少,咳逆短气;三见水气不化,致上泛为痰,外溢为肿等。“上实”为病之标,“下虚”为病之本,治宜治上顾下,但以降逆平喘,止咳祛痰治标急为主,温肾纳气治下虚为辅。方中苏子人肺与大肠经,降气平喘。

临床应用

现代应用本方常用于治疗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等属痰热蕴肺者。

功用鉴别

定喘汤与苏子降气汤均能化痰平喘,用治咳喘痰多证。但定喘汤长于宣肺降气定喘,清热化痰,主治痰热蕴肺,肺失宣降所致的哮喘,症见喘咳气急,痰多黄稠,微恶风寒,苔黄腻,脉滑数。而苏子降气汤长于降气平喘,温化寒痰,主治上实下虚,寒痰壅肺所致的咳喘,症见喘咳短气,痰多稀白,或腰痛脚弱,舌苔白腻。前者为痰热蕴肺,后者为寒痰壅肺。

方歌

定喘白果与麻黄,款冬半夏杏仁桑,苏子黄芩同甘草,肺寒膈热哮喘尝。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猜你喜欢

  • 半消丸

    处方半夏2两,风化消1两。制法上为末,生姜自然汁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中脘停伏痰饮,致臂痛不能举,左右时复转移。用法用量每服50丸,生姜汤送下。摘录《医学入门》卷五

  • 半温半热汤

    别名半湿半热汤处方半夏7分,茯苓7分,白术7分,前胡5分,枳壳(麸炒黄色)5分,甘草(炙)5分,大戟5分,黄芩3分,茵陈3分,当归3分。制法上切细,作1服。功能主治酒疸,身黄无热,靖言了了,腹满欲呕,心烦足热,或有症瘕,心中懊憹,其脉沉弦紧

  • 半瓜丸

    处方半夏 瓜萎仁各150克 贝母 桔梗各60克 枳亮45克 知母30克制法上药为末,生姜汁浸蒸饼糊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化痰止嗽。主治痰嗽。用法用量每服30~50丸,姜汤下。摘录《医学入门》卷七

  • 半硫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半硫丸别名半桃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二)。处方半夏(汤浸七次,焙干,为细末)硫黄(明净好者,研令极细,用柳木槌子杀过)各等分制法上药以生姜自然汁同熬,入干蒸饼末搅和匀,入臼内杵数百下,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除

  • 半硫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半硫丸别名半桃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二)。处方半夏(汤浸七次,焙干,为细末)硫黄(明净好者,研令极细,用柳木槌子杀过)各等分制法上药以生姜自然汁同熬,入干蒸饼末搅和匀,入臼内杵数百下,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