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药方>安蛔汤

安蛔汤

《回春》卷二:安蛔汤处方

人参7分,白术1钱,茯苓1钱,干姜(炒黑)5分,乌梅2个,花椒(去目)3分。

制法

上锉。

功能主治

伤寒吐蛔。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回春》卷二明·《万病回春》:安蛔汤出处

安蛔汤,出自明·《万病回春》。本方又名“理中安蛔汤”。

组成

人参七分(9克)、白术一钱(9克)、茯苓一钱(9克)、干姜(炒黑)五分(4.5克)、花椒(去目)三分(3克)、乌梅两个(3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温中安蛔。

主治

主治中阳不足,脾胃虚寒,便清溲清,腹痛肠鸣,蛔从口吐出,或从大便出,手足不温,舌白脉虚者。

临床应用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胆道蛔虫病、蛔虫性支气管炎等病症。

1.胆道蛔虫病:以本方加减治疗32例,每日1剂,水煎2次,早、中、晚各服1次,治疗期间忌食荤腥油腻食物。结果:32例(2例配合西药抗炎、对症、支持等治疗)均在服药1~6剂内症状全部消失。(《江西中医药》2001年第5期)

2.蛔虫性支气管炎:以本方联合麻杏石甘汤随症加减治疗40例,每日1剂水煎3次相混合后,晨起及晚餐前空腹各服1次,连续服药10~20剂。疗效评定以咳嗽、咯痰、哮喘样发作、胸痛等症状完全消失,胸片无异常,连续3次做痰检未发现蛔虫卵,并经过3个月以上无复发为痊愈。结果:治疗后所有病例全部治愈,未见不良反应的发生。(《四川中医》2007年第3期)

方解

本方由理中汤去甘草、加茯苓以温养脾胃之寒而祛中焦之寒,乌梅、川椒酸辛伏虫,使中焦寒去,虫伏而安。本方药性偏温,阴虚者慎用。

现代研究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乌梅能促进胆汁分泌,花椒能加强肠道蠕动,乌梅、花椒还有麻痹虫体,刺激虫体尾部蜷缩后拉作用。由此可见在各药的共同作用之下,蛔虫被迫安静地退出胆道,达到快速驱虫的效果。

方歌

理中加减可安蛔,参术苓姜和椒梅,腹痛便溏因虫扰,辛酸伏蛔蛔自摧。

摘录明·《万病回春》

猜你喜欢

  • 艾灰饼子

    处方艾叶(烧灰留性)2钱,白龙骨2钱,定粉2钱,肉豆蔻1枚(面裹煨熟),黄丹半钱(火煅飞过)。制法上为细末,滴水为丸,每1两作40丸,捏作饼子。功能主治小儿吐泻,日夜无度。用法用量每服1饼子,先取油灯盏,水洗过,乳食前煎油灯盏汤化下。摘录《

  • 艾烟丸

    处方黄连(去须)1两半,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研)14粒,胆矾(研)半豆许,铅丹(研)半两,腻粉1分。制法上药再同研匀,入粟米粥和,以艾烟熏之,为丸如鸡头子大。功能主治赤目。用法用量每用1丸,以绵裹井花水浸,点眼。摘录《圣济总录》卷一

  • 艾煎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九:艾煎丸处方人参 川芎 菖蒲各30克(节密,炒)熟艾120克(糯米饮调作饼,焙干)食茱萸(汤洗)当归各22克 白芍药 熟干地黄各45克制法上为末,煮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补营卫,固经脉。妇人崩漏,小腹满痛。用

  • 艾煎圆

    处方人参、川芎、菖蒲(节.蜜炒),各一两;熟艾(糯米饮调作饼.焙干)四两,食茱萸(汤洗)、当归,各七钱半;白芍药、熟干地黄,各一两半。炮制上为末,煮酒糊为圆,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崩伤淋沥,小肠满痛。常服补荣卫,固经脉。用法用量每服五十圆,

  • 艾煎散

    处方艾5分,茯神2钱,青桑叶1钱。功能主治心汗,别处无汗,独心孔有汗,思虑多汗亦多。摘录《嵩崖尊生》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