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药方>连附六一汤

连附六一汤

《医学正传》卷四:连附六一汤处方

黄连18克 附子(炮,去皮、脐)3克

制法

上药细切,作一服。

功能主治

泻肝火,止胃痛。治肝火犯胃,胃脘剧痛,呕吐酸水,现用于慢性胃炎,胃酸过多者。

用法用量

加生姜3片,大枣1枚,用水225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稍热服。

摘录《医学正传》卷四《医学正传》卷四引丹溪方:连附六一汤处方

黄连6钱,附子(炮,去皮脐)1钱。

制法

上细切,作一服。

功能主治

泻肝火,止胃痛。主肝火旺盛所引起的胃脘剧痛,呕吐酸水等。现用于慢性胃炎,胃酸过多等症。

用法用量

本方改为丸剂,名“连附六一丸”(见《古今名方》)。

摘录《医学正传》卷四引丹溪方明·《医学正传》:连附六一汤组成

黄连六钱(18克)、附子一钱(3克)、生姜两片、红枣五枚。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清里热,祛虚寒。

主治

里热羁留不去,虚寒内生,症见胃脘疼痛、呕吐、泄泻反复发作不愈,或小儿感冒咳嗽、气喘久治不效。

临床应用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胃黏膜脱垂症、胃脘痛反复发作、慢性泄泻,以及小儿蛔虫病、小儿慢性肠炎、小儿哮喘、小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等病症。

1.儿科临床治验(个案):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慢性肠炎、哮喘各1例,以本方加味治疗5~6剂后症状痊愈。(《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1年第5期)

2.孙谨臣老中医经验(个案):本方加味治疗小儿胃痛2例、小儿泄泻2例、小儿蛔虫病1例、小儿呕吐1例,均获显效。(《中医杂志》1983年第7期)

方解

本方用药寒热并治,方中黄连为主药清里热,少佐附子温中止痛,并能反制黄连苦寒之性。临床应用以里热不去、虚寒又生之本虚标实为辨证要点,并根据病情随证加味,如见胃部胀痛,可加木香、川楝子理气止痛;两胁胀痛,加柴胡、郁金疏肝理气。

方歌

缺。

摘录明·《医学正传》

猜你喜欢

  • 安胃丸

    《吴鞠通医案》卷三:安胃丸处方姜半夏8钱,川椒炭6钱,广皮5钱,云苓块6钱,乌梅肉4钱,生姜5钱。功能主治呕吐不食已久,六脉弦细而弱。用法用量甘澜水8茶杯,煮成3杯。分3次服。摘录《吴鞠通医案》卷三《卫生宝鉴》卷五:安胃丸处方白术5钱,干姜

  • 安胃化痰汤

    处方陈皮、黄连、半夏、当归、贝母、枳实、麦冬、甘草、白术、白茯、苏梗、覆花、枇杷叶。功能主治胸膈有痰不宽,呕吐,如有碍者。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竹茹1团,水煎,食远服。摘录《何氏济生论》卷五

  • 安胃和中汤

    处方山楂1钱5分,槟榔1钱5分,草果1钱5分,藿香1钱5分,白豆蔻1钱5分,半夏(姜矾制)1钱,南星(泡过)1钱,厚朴1钱,苏梗1钱。功能主治饮食过多,一时不能g化,胃窄不能容,又挟寒邪于内,而致呕吐者。用法用量加生姜10片,水煎服。摘录《

  • 安胃和脾散

    处方净苍术2两(用生姜2两,切作片子,一同捣烂,炒黄色),厚朴(去粗皮,同前治),小枣儿24个(去核,焙干),白术(去芦)半两,白茯苓(去皮)半两,广术(煨,锉)半两,青皮(去白)半两,木香半两,藿香叶半两,泽泻半两,缩砂仁半两,槟榔半两,

  • 安胃定胎散

    处方白术1钱,陈皮7分,砂仁5分,茯苓1钱,当归身8分,藿香3分。功能主治养血安胎。主妇人见食不喜食,或恶心而吐,或体倦欲卧,虽体质平常,孕脉不现。用法用量加老姜1片,炒米2钱,水煎服。如恶心而吐痰者,加制半夏5分。摘录《产科心法》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