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药方>益黄散

益黄散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益黄散处方

丁香四钱(不见火),陈皮(去白)二两,甘草、诃子(炮.去核)、青皮(去白),各一两。

炮制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治小儿脾胃虚弱,腹痛泄痢,不思乳食,呕吐不止,困乏神懒,心胁膨胀,颜色青黄,恹恹不醒。

用法用量

每服一大钱,水七分盏,煎至五、六分,食前进,量大小加减与服。此药极有神效,不可尽述。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小儿药证直诀》卷下:益黄散别名

补脾散(《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处方

陈皮(去白)30克 丁香6克(一方用木香)诃子(炮,去核)青皮(去白)甘草(炙)各15克

功能主治

温中理气,健脾止泻。治脾胃虚弱,腹痛泄痢,不思乳食,神倦面黄,疳积腹大身瘦。

用法用量

上药为末,三岁儿服4.5克,用水80毫升,煎至24毫升,空腹时服。

摘录《小儿药证直诀》卷下宋·《小儿药证直诀》:益黄散出处

益黄散,出自宋·《小儿药证直诀》。本方又名“补脾散”。

组成

陈皮一两(30克),丁香二钱(6克)(一方用木香),诃子、青皮、甘草各五钱(各15克)。

用法

研细末,每服4.5克,亦可水煎服,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效

温中止泻,理气和中。

主治

主治脾胃虚寒,症见腹痛腹胀,呕吐泻利,不思乳食,小儿疳积,神卷面黄,腹大身瘦,苔白腻,脉沉细。

临床应用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小儿腹泻、厌食症、反复呼吸道感染等病症。

1.小儿腹泻:钱氏益黄散加减治疗婴幼儿泄泻117例,以大便性状改善情况作为疗效判定标准。结果:117例中3日内止泻42例;3~5日内止泻42例;5~10日内止泻24例;未来复诊5例;无效4例。治愈108例,治愈率92%,平均疗程5.3日。(《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2.厌食症:益黄散加减治疗小儿厌食症患者,疗程2周以上。根据纳食改善情况作为疗效评定标准。结果:显效29例,有效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0%。(《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4年第4期)

3.反复呼吸道感染:益黄散敷脐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34例,疗程3个月,与口服细菌溶解产物(泛福舒)治疗34例对照,以肺气虚、脾气虚的主症分级及1年内呼吸道感染次数拟定疗效标准。结果:益黄散敷脐能明显减少患儿的小儿呼吸道感染发作次数,提高患儿肠道B/E比值,有效缓解患儿厌食、面色不华及睡眠不宁等临床伴随症状。(《新中医》2011年第8期)

方解

本方用丁香益火燠土,温脾和胃;陈皮苦温燥湿,香能快脾;青皮理气疏肝,消积化滞;诃子涩肠止泻。本方合温散寒邪、健运中州、固涩滑泄三法于一方。临床常用于小儿脾胃虚弱及疳积,以腹痛、吐泻、不思乳食为辨证要点。急性热证下利,不宜用本方。如虚寒较甚,加炮姜、肉桂;腹泻较甚,加白术、茯苓、薏米仁、扁豆;食积停滞,加三仙、鸡内金;呕吐加半夏、生姜。

现代研究

临床报道也见于治疗消化不良、贲门失弛缓症、中毒性肠麻痹、腹型癫痫、小儿麻痹等证属脾胃虚弱的病症。

方歌

益黄散内用青陈,诃子丁香炙草伦,脾土虚衰成泄泻,和脾调气效堪珍。

摘录宋·《小儿药证直诀》

猜你喜欢

  • 保养元气膏

    处方麻油1斤4两(加甘草2两,先熬六七滚,然后下诸药),生地黄5钱,熟地黄(俱酒洗)5钱,麦门冬5钱,肉苁蓉(酒洗)5钱,远志肉5钱,蛇床子(酒浸)5钱,菟丝子(酒浸)5钱,牛膝(酒洗)5钱,鹿茸5钱,川续断5钱,虎骨5钱,紫梢花5钱,木鳖

  • 保养延寿不老丹

    处方扁柏枝叶3斤(阴干),紫河车3个,茯苓1斤半(奶拌3次)。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肠红下血。用法用量每服3钱,白汤送下。摘录《集验良方》卷二

  • 保内清心散

    处方粉草、升麻、当归、川芎、黄耆、芍药、山栀、乳香、黄芩、羌活、桔梗、天花粉、青皮、白芷。功能主治井疽发于胸,状如豆大,3-4日起,若不早治,必入于腹。用法用量水煎服。即服护心散、蜡矾丸。注意务要戒怒。摘录《疮疡经验全书》卷二

  • 保合太和丸

    《蒿崖尊生》卷七:保合太和丸处方白术1钱,枳实1钱,苍术1钱,香附1钱,姜连1钱,酒黄芩1钱,麦芽1钱,醋棱1钱,醋莪术1钱,木香5分,连翘2钱,莱菔2钱,厚朴2钱,陈皮3钱,半夏3钱,茯苓3钱,神曲3钱,山楂3钱。制法生姜汁糊为丸。功能主

  • 保命丸

    《圣惠》卷八十五:保命丸别名保命丹处方牛黄1分(研细),干蝎1分(微炒),白僵蚕1分(微炒),蝉壳1分(微炒),天麻1分,白附子1分(炮裂),蟾酥半分(研入),犀角屑1分,天南星1分(炮裂),青黛1分(研细),朱砂1分(研细),麝香1分(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