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药方>三拗汤

三拗汤

出处

三拗汤,出自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本方系麻黄汤去桂枝而成,出自《圣济总录》(原方无生姜,用药量为每服三钱),后由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收录(加用生姜五片,用药量改为每服五钱),后世医家多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论。

组成

麻黄(不去根、节),杏仁(不去皮、尖),甘草(不炙)各等分。

用法

水煎剂,每服五钱(约15克),加生姜5片,水煎温服。临床应用时,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

功效

宣肺,平喘,止咳。

主治

主治外感风寒,鼻塞声重,头痛目眩,四肢拘倦,咳嗽多痰,胸满气短,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临床应用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小儿过敏性咳嗽、小儿下呼吸道感染、耳咽管炎等病症。

1.小儿支气管哮喘:将52例寒饮停肺型支气管哮喘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7例予三拗汤加减治疗,对照组25例予氨茶碱治疗,疗程均为4日。观察两组治疗后症状、体征、肺功能、免疫复合球蛋白、外周血嗜酸粒细胞、IL-4、IL-5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74.07%,对照组72%,两组疗效相近,治疗组改善患儿中医症状、舌脉作用更明显,并能降低IL-4、IL-5水平,其降低IL-4水平较对照组更加明显。(《天津中医药》2006年第1期)

2.小儿过敏性咳嗽:应用三拗汤合止嗽散治疗小儿过敏性咳嗽38例,与西医酮替芬、氨茶碱常规治疗38例作对照,疗程7日。以咳嗽症状完全消失,2周以上未发作者为痊愈标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74%,对照组76.32%。(《河南中医》2008年第12期)

3.小儿下呼吸道感染: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加味三拗汤纳米贴膏穴位敷贴治疗小儿下呼吸道感染63例,与单纯西医治疗并对症处理57例作对照,疗程7日。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各症状体征量化积分与本组治疗前明显下降,且咳嗽、喘息及肺部哕音量化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后咳痰量化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后血清TNF-α、IL-1β及LTB4含量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河北中医》2011年第12期)

4.耳咽管炎:应用加味三拗汤治疗耳咽管炎59例,与罗红霉素治疗53例作对照,7日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以自觉症状基本消失,4~5日经鼻内窥镜示耳咽管开口处及周围组织充血、水肿消退,分泌物消失为特效标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2%,对照组47.2%,组间有显著性差异。(《四川中医》2010年第1期)

方解

方中麻黄发散风寒,宣肺平喘,杏仁助麻黄温散肺寒、下气定喘,甘草化痰利肺,合有发散风寒,止嗽平喘的作用,主治风寒袭肺的咳喘轻证。

现代研究

临床报道也见于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毛细支气管炎、咳嗽变异性哮喘、ACEI引起的咳嗽、慢性咽炎等寒邪犯肺的病症。

方歌

三拗汤用麻杏草,宣肺平喘效不低。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猜你喜欢

  • 安神定志方

    处方金薄100和合,银薄100和合,石膏(研)8分,龙齿(研)8分,铁精(研)8分,地骨白皮8分,茯神8分,黄芩8分,生干地黄8分,升麻8分,茯苓8分,玄参8分,人参8分,虎睛1具(微炙),牛黄4分,生姜屑4分,麦门冬10分(去心),枳实(

  • 安神定智汤

    处方益智1钱半,远志1钱半,当归1钱半,白芍1钱半,黄耆1钱半,天冬1钱半,龙骨(煅,炙)1钱半,芡实1钱半,泽泻1钱半,茯神1钱,金钗1钱,甘草3分。功能主治酒伤心脾,传染膀胱,火熏精漏,神气不爽,饮食少进,赤白二浊。用法用量莲肉、粳米、

  • 安神散

    《宜明论方》卷九:安神散处方御米壳(蜜炒)30克 人参 陈皮(去白)甘草(炙)30克制法上药为末。功能主治喘嗽。用法用量每服3克,煎乌梅汤调下,临卧服。摘录《宜明论方》卷九《普济方》卷一六三:安神散处方款冬花 佛耳草各9克 钟乳石 白矾 甘

  • 安神止痛汤

    处方琥珀6g,莲子24g,党参15g,白芍15g,生地9g,淮山15g,黄耆9g,酸枣仁9g,三七3g,醋元胡6g,制乳香4.5g,制没药4.5g,朱茯神9g,远志6g,甘草3g,双钩藤9g。功能主治宁心安神,益气镇痛。主重伤痛极,夜寐不安

  • 安神汤

    《兰室秘藏》卷中:安神汤处方生甘草 炙甘草各6克 防风7.5克 柴胡 升麻 酒生地黄 酒知母各15克 黄耆60克 酒黄柏 羌活各30克制法上为粗末。功能主治头痛头眩,眼黑。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400毫升,煎至200毫升,加蔓荆子1.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