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药方>泻白散

泻白散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泻白散别名

泻肺散(《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处方

地骨皮 桑白皮(炒)各30克 甘草(炙)3克

功能主治

清泻肺热,平喘止咳。治肺热壅盛喘咳,甚则气急,皮肤蒸热,发热日晡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

用法用量

上锉散。入粳米一撮,水300毫升,煎200毫升,食前服。

注意

外感风寒咳嗽,或虚寒性咳嗽均不宜使用。

备注

方中桑白皮清肺热,泻肺气,平喘咳;地骨皮泻肺中深伏之火,对于阴虚有热者尤宜;甘草、粳米养胃和中。四药合用,清热而不伤阴,泻肺而不伤正,使肺气清肃,则咳喘自平。

摘录《小儿药证直诀》卷下北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泻白散配方组成

地骨皮、桑白皮炒,各一两(各15克);甘草炙,一钱(3克)。

用法用量

上药锉散,入粳米一撮,水二小盏,煎七分,食前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

清泻肺热,止咳平喘。

主治

肺热咳喘证。气喘咳嗽,皮肤蒸热,日晡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

方解

本方证乃肺有伏火,肺失清肃所致。肺主气,宜清肃下降,肺有伏火,则气逆不降而为喘咳;肺合皮毛,肺热外蒸皮毛,则皮肤蒸热,日晡尤甚;舌红苔黄,脉象细数是热邪渐伤阴分之候。治宜清泻肺中郁热,平喘止咳。方中桑白皮甘寒入肺经,清泄肺热,止咳平喘,为君药。地骨皮甘寒,直入阴分而泻肺中伏火,为臣药,君臣相合能清泻肺火,使热清气降,蒸热咳喘之证自除。所用桑白皮、地骨皮均为平和之品,其不用芩连之苦寒,乃针对小儿稚阴之体,防其过寒伤正。炙甘草、粳米养胃和中,培土生金,共为佐使。四药合用,清中有润,泻中有补,既不是清透肺中实热以治其标,也不是滋阴润肺以治其本,而是清泻肺中伏火以消郁热。对小儿“稚阴”之体具有标本兼治之功,与肺为娇脏、不耐寒热的生理特点非常吻合。

临床应用

1.用方要点:本方是治疗肺热咳喘的常用方,药力平和,尤宜于正气未伤,伏火不甚者。临证以咳喘气急,皮肤蒸热,舌红苔黄,脉细数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泻白散常用于治疗小儿麻疹初期,肺炎初期、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百日咳等属肺有伏火者。

3.使用注意:风寒咳嗽或肺虚喘咳者不宜使用。

方歌

泻白桑白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宜,泻肺清热平咳喘,又可和中与健脾。

摘录北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猜你喜欢

  • 半夏散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半夏散处方紫菀(去苗.净洗)、五味子(捡净)、半夏(汤泡七次)、甘草(炙),各五两;肉桂(去粗皮)、细辛(去苗),各二两半。炮制上件为细末。功能主治治小儿咳逆上气,心胸痰壅,不欲乳食。用法用量三岁儿每服一钱,水一盏

  • 半夏散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半夏散处方紫菀(去苗.净洗)、五味子(捡净)、半夏(汤泡七次)、甘草(炙),各五两;肉桂(去粗皮)、细辛(去苗),各二两半。炮制上件为细末。功能主治治小儿咳逆上气,心胸痰壅,不欲乳食。用法用量三岁儿每服一钱,水一盏

  • 半夏曲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济南方):半夏曲处方白面3斤,苦杏仁6两,鲜辣蓼草8两,半夏(姜制)1斤,赤小豆6两,鲜青蒿8两,鲜苍耳草8两。功能主治咳嗽痰多,停食作呕。用法用量以鲜草3味,煎水和成曲服。摘录《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济南方)《全国

  • 半夏曲芽汤

    《古今医统》卷二十四:半夏曲芽汤处方半夏 陈皮 茯苓 枳壳 槟榔 神曲 麦芽 香附子 厚朴 苍术 甘草各等分功能主治化痰消积,下气止呕。主饮食积滞,痰涎壅盛,呕吐不已。用法用量上药加生姜5片,大枣1枚,煎服。摘录《古今医统》卷二十四《医统》

  • 半夏木通汤

    《圣济总录》卷一二四:半夏木通汤处方半夏(汤洗7遍去滑,焙)半两,木通(锉,炒)半两,干姜(炮)半两,芍药1两,桑根白皮(炙,锉)1两。制法上为粗末。一方捣罗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咽喉如有物噎塞,饮食妨闷。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