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药方>苓甘五味姜辛汤

苓甘五味姜辛汤

《金匮要略》卷中:苓甘五味姜辛汤处方

茯苓12克 甘草6克 干姜9克 细辛3克 五味子6克

功能主治

温肺化饮。治咳逆。寒饮内停,咳嗽痰稀,喜唾,胸满喘逆,舌苔白滑,脉沉迟。

用法用量

上药五味,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三次温服。

摘录《金匮要略》卷中《金匮》卷中:苓甘五味姜辛汤别名

五味细辛汤、苓甘姜辛汤、桂枝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汤

处方

茯苓4两,甘草3两,干姜3两,细辛3两,五味半升。

功能主治

气逆上冲,服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后,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肺经感寒,咳嗽不已。

用法用量

五味细辛汤(《鸡峰》卷十一)、苓甘味姜辛汤(《普济方》卷一四○)、桂枝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汤(《张氏医通》卷十三)。

各家论述

《金匮要略心典》:眼前汤己,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下焦冲逆之气即伏,而肺中伏匿之寒饮续出也。故去桂枝之辛而导气,加干姜、细辛之辛而入肺者,合茯苓、五味、甘草消饮驱寒,以泄满止咳也。

摘录《金匮》卷中《金匮要略》:苓甘五味姜辛汤组成

茯苓四两(12g),甘草三两(9g), 干姜三两(9g), 细辛三两(6g) ,五味子半升(6g)

用法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

温肺化饮。

主治

寒饮内停证。咳嗽吐痰,量多色白清稀,喜唾涎沫,胸满喘逆,舌苔白滑,脉沉迟等。

方解

本方证是由于脾胃阳虚,运化失职,湿聚成饮,寒饮犯肺所致。寒饮犯肺,肺失宣降,故咳嗽吐痰,量多色白质稀;脾虚寒饮不化,则喜唾涎沫;痰聚气壅,则胸满气喘;舌苔白滑,脉沉迟,为寒痰之征。《金匮要略》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故治宜温肺化饮。方中干姜辛热,人脾肺经,既温肺散寒以化饮,又温运脾阳以化湿,为君药。细辛温肺化饮;茯苓健脾渗湿,既使湿从小便而去,又能健脾以治生痰之源,共为臣药。五味子收敛肺气,敛阴止咳,又防干姜、细辛辛散耗气,与之相伍,散收并行,收不恋邪,散不伤正,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脾肺同治,温散并行,开中有合,标本兼顾,药虽五味,法度严谨。

临床应用

1.用方要点:本方为治寒痰的常用方,以咳嗽痰稀色白,舌苔白滑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属寒饮者。

方歌

苓甘五味姜辛汤,温阳化饮常用方,咳嗽痰多苔白滑,温肺化痰保安康。

摘录《金匮要略》

猜你喜欢

  • 八神来复丹

    《秘传证治要诀类方》卷四:八神来复丹处方消石30克 硫黄30克(透明者,同消石为末,瓷瓦器内慢火炒,用柳木槌搅,不可猛火以伤药力,研极细)太阴玄精石(研飞)30克 五灵脂(水澄去沙石,晒)青皮 陈皮 小茴香 沉香 木香 南星各30克。制法上

  • 八神汤

    《鸡峰》卷十三:八神汤别名姜曲汤处方神曲3两,麦糵3两,青盐3两,甘草3两,生姜6两,胡椒2分,草豆蔻2个(大者,面裹,烧黄熟),丁香2钱。制法上除了香、胡椒外,将6味令杵成粗滓,带润淹1宿,焙干。功能主治辟除雾露山岚之气,消饮食,温脾益胃

  • 八神膏

    处方黄丹1两,南粉1两,乳香少许。功能主治一切恶疮。用法用量上前2味,同入乳钵内细研令匀,分作8分;用油4两,于铫子内煎令热,将铫子于地上放少时,入1分丹粉于油内,用青活柳枝如指粗者,右转搅令极匀(柳枝若煎得焦头,即旋去黑者),却将铫子于火

  • 八等散

    处方白木3两,厚朴(炙)3两,人参3两,茯苓3两,吴茱萸3两,陈曲3两,麦糵3两,芎3两。制法上为散。功能主治消谷下气。主饮食不消。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酒送下,1日3次。摘录《千金翼》卷十九

  • 八角茴香丸

    处方山楂、枳实、大茴、吴萸、荔枝核。功能主治疝气。摘录《医学传灯》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