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药方>泻心汤

泻心汤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泻心汤处方

大黄、当归、芍药、荆芥、麻黄、甘草,各一钱半。白术,三钱半。

功能主治

火证通治。

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三片,薄荷少许,煎至一钟,去滓,不拘时温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金匮要略》卷中:泻心汤别名

三黄泻心汤(《奇效良方》卷六十三)。

处方

大黄10克 黄连 黄芩各5克

功能主治

泻火解毒,燥湿泄热。治邪火内炽,迫血妄行,吐血,衄血,便秘溲赤;三焦积热,眼目赤肿,口舌生疮,外证疮疡,心胸烦闷,大便秘绪;湿热黄疸,胸中烦热痞满,舌苔黄腻,脉数实者。

用法用量

上药三味,以水800毫升,煮取250毫升,顿服之。

备注

方中黄芩泻上焦火。黄连泻中焦火,大黄泻下焦火。三焦实火大便实者,诚为允当。由于三黄之性苦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故对湿热内蕴而发的黄疸,也能主治。

摘录《金匮要略》卷中汉·《金匮要略》:泻心汤组成

大黄二两(6克)、黄连一两(3克)、黄芩一两(3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泻火解毒,清化湿热。

主治

邪火内炽,迫血妄行,症见吐血衄血等;或湿热内蕴而成黄疸,见有胸痞烦热;或积热上冲而致目赤且肿,口舌生疮;或外科疮疡,见有心胸烦热,大便干结等。

临床应用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等病症。

上消化道出血:对照组61例给予常规的西医治疗方法,如输液、输血、抗感染、补充电解质等;治疗组6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泻心汤合十灰散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疗效标准以患者的吐血或者黑便的症状消失,消化道出血的伴随症状明显改善,连续3日以上大便常规潜血实验呈阴性,血压稳定可以视为治愈。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是82.0%,治疗组总有效率达到93.5%,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意义。(《陕西中医》2014年第7期)

方解

本方用治实热火盛之证,能泻实火、解热毒、清化湿热,方中所用“三黄”均可泄热化湿,又能清热降火,使气火下降,血行亦趋宁静。大黄具有导热下行,釜底抽薪,加强泻火泄热之功,所谓“以泻代清”。临床应用以高热面赤、目赤烦躁、神昏发狂、吐血衄血、口舌生疮、湿热黄疸、疔疮肿毒、下痢脓血、舌苔黄腻为辨证要点,对于湿热交阻之证,热重于湿或湿热并重者较宜。凡属阳虚失血或脾不统血之症则忌用本方。

现代研究

通过实验考察,得出泻心汤的复方传统汤剂有抑菌作用。

方歌

泻心汤将心火降,芩连大黄热邪荡,吐衄皆因血妄行,治疗痈疡也一样。

摘录汉·《金匮要略》

猜你喜欢

  • 保元汤

    《博爱心鉴》:保元汤处方人参3克 黄耆9克 甘草2克 肉桂1.5~2克功能主治主痘疮气虚顶陷者。用法用量上药用水300毫升,加生姜1片,煎至150毫升。不拘时服。备注方中肉桂原书无用量,现据《景岳全书》卷六十三补。摘录《博爱心鉴》《观聚方要

  • 保元清降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保元清降汤处方野台参15克 生赭石25克(轧细)生芡实18克 生山药18克 生杭芍18克 牛蒡子6克(炒,捣)甘草4.5克功能主治主吐衄证,下元虚损,中气衰惫,冲气、胃气因虚上逆,其脉弦而硬急,转似有力者。用法用量水

  • 保元生脉固本汤

    处方天冬、麦冬、生地、熟地、人参、黄耆、炙草、五味。功能主治固本,调脾肺肾三经之虚。主肺脾肾虚,肺痿咳血成劳者。摘录《金鉴》卷四十

  • 保元益寿丹

    处方人参3钱,炒于术3钱,茯苓5钱,当归4钱,白芍2钱(炒),干地黄4钱,陈皮1钱5分,砂仁1钱,醋柴1钱,香附2钱(炙),桔梗2钱,杜仲4钱(炒),桑枝4钱,谷芽4钱,薏米5钱(炒),炙草1钱。制法上为极细末。功能主治补养气血,兼舒肝和胃

  • 保光清凉散

    处方炉甘石2两5钱,珍珠1分,硼砂4两5钱,青盐1钱5分,玄明粉2钱,朱砂5分,麝香1分,冰片2两5钱,黄丹1钱。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风火烂眼,暴发赤肿,眼疼眼痒,畏光羞明。用法用量轻者每日2次,重者3次,点服。注意血亏症及孕妇忌用。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