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药方>地榆丸

地榆丸

《普济方》卷二○七:地榆丸处方

地榆(微炒)当归(微炒)阿胶(糯米炒)黄连(去须)诃子肉(炒)木香(晒干)乌梅肉各15克

制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主赤白痢疾。

用法用量

每服20~30丸,空腹时用陈米汤下,每日二至三次。

备注

本方原名"地榆散",与剂型不符,现据《证治准绳·类方》卷六改。

摘录《普济方》卷二○七《外台》卷二十五引《延年秘录》:地榆丸处方

地榆6两(炙),赤石脂7分,厚朴6分,白术5分,干姜6两,龙骨7分,黄连10分,当归5分,熟艾5分,乌梅肉6分,甘草4分(炙)。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冷痢。不消食,腹中胀痛,气满不能食。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加至25丸,饮送下,1日2次。

摘录《外台》卷二十五引《延年秘录》《明医指掌》卷六:地榆丸处方

白术半两,黄柏(炒)2钱,生地黄2钱,白芍药2钱,地榆2钱,黄芩(炒)2钱,香附2钱。

制法

上为末,蒸饼为丸。

功能主治

脏毒挟湿者。

用法用量

口服。

摘录《明医指掌》卷六《普济方》卷九十七:地榆丸处方

大川乌头(盐炒,不得过熟,去皮脐尖)1两,甜参1两,地榆1两,麝香1分(别研,入前4味中拌令匀)。

制法

上为末,5味同捣,炼白蜜5两和为丸,如梧桐子大,以瓷盒密封贮之。

功能主治

风气攻注、荣卫壅滞,四肢疼痛无力,渐成瘫痪。

用法用量

本方用法云“五味同捣”,而实际组成仅四味,疑脱。

摘录《普济方》卷九十七《片玉心书》卷五:地榆丸处方

防风、乌梅肉、枳壳、阿胶、甘草(炙)、荆芥穗、黄连、生地、当归身、槐花、白术、伏龙肝、地榆。

制法

水为丸。

功能主治

小儿时常粪后出血不止。

用法用量

陈米饮送下。

摘录《片玉心书》卷五《圣济总录》卷七十七:地榆丸处方

地榆1两,龙骨半两,赤石脂半两,无食子(炮)半两,熟艾(微炒)半两,黄柏(去粗皮)3分,橡实壳(炒)1两半。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久痢不止。大便不禁。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米饮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七十七《圣济总录》卷一七八:地榆丸处方

地榆1两,草豆蔻3枚(炮,去皮),黄耆(锉)1两,枳壳(麸炒,去瓤)半两。

制法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

小儿肠虚腹胀,泻血不止。

用法用量

1-2岁儿每服10丸,草节汤送下,日3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七八

猜你喜欢

  • 保和防毒饮

    处方紫草、桔梗、川芎、山楂、木通、人参、红花、生地、甘草、糯米、灯心。功能主治保和元气,活血解毒,助痘成浆,易痂易落。主血热痘疹,见点3日后,不易长大粗肌者。用法用量上加生姜,水煎服。便涩腹胀,加大腹皮;繁红不润,加当归、蝉退;出不快,加鼠

  • 保喉片

    处方连翘20两,甘草30两,麦门冬10两,党参20两,百部1钱,元参20两,乌梅20两,黄耆10两,云故纸20两,诃子肉10两,僵蚕10两,桔梗20两,天花粉10两,蟾酥2钱5分,冰片5钱,薄荷油1两,薄荷脑3钱,白糖190两。制法取桔梗、

  • 保坤丸

    处方当归4两,白芍3两,白术(炒)2两,茯苓4两,橘皮2两,党参(去芦)2两,丹皮2两,川芎2两,肉桂(去粗皮)2两,玄胡(炙)2两,香附(炙)4两,黄耆1两,熟地2两,藁本5钱,白芷5钱,木香1两,砂仁1两,甘草1两,艾炭1两,知母1两,

  • 保坤丹

    《集成良方三百种》卷上:保坤丹处方当归4两,川芎1两,熟地半斤,赤芍4两,桃仁2两,红花2两,香附1斤,茯苓4两,丹皮4两,吴萸1两,陈皮4两,甘草4两,酒芩2两,坤草4两,玄胡索2两,鹿角霜2两。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3钱。功能主

  • 保坤至圣丸

    处方香附子8两(童便、酒、醋、盐水各制1次),当归身2两(酒浸,晒干,醋拌炒),大熟地3两(酒洗蒸,醋炒),川芎1两5钱(醋炒),白芍1两5钱(酒拌炒),延胡索2两(醋炒),白茯苓2两(人乳拌蒸,晒),牡丹皮1两(酒洗,晒干,醋拌炒),白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