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药方>导赤各半汤

导赤各半汤

《症因脉治》卷二:导赤各半汤处方

生地、木通、甘草、川黄连、麦门冬、犀角。

功能主治

心火妄动,上刑肺金而致嗽血。

摘录《症因脉治》卷二《症因脉治》卷二:导赤各半汤处方

生地、木通、甘草、黄连、麦冬、山栀、赤茯苓、车前子、灯心。

功能主治

心经咳嗽,脉左寸洪数。

摘录《症因脉治》卷二《伤寒六书》卷三:导赤各半汤别名

导赤泻心汤、导赤泻心各半汤

处方

黄连、黄芩、甘草、犀角、麦冬、滑石、山栀、茯神、知母、人参。

功能主治

伤寒经证,心下不硬,腹中不满,大小便如常,身无寒热,热传手少阴心,心火上而逼肺,渐变神昏不语,或睡中独语一二句,目唇赤焦,舌干不饮水,稀粥与之则咽,不与则不思,形如醉人。

用法用量

导赤泻心汤(《张氏医通》卷十三)、导赤泻心各半汤(《寒温条辨》卷五)。

各家论述

1.《医方集解》:此手少阴、太阴、太阳药也。陈来章曰:热入心经,凉之以黄连、犀角、栀子;心移热于小肠,泄之以滑石、甘草、灯心;心热上逼于肺,清之以黄芩、栀子、麦冬。然邪之越经而传于心者,以心神本不足也,故又加人参、茯神以辅之。

2.《张氏医通》:取《金匮》泻心汤为主,以其热在上而不在下,病在气而不在血,故于本方裁去大黄,易入山栀以清心包之热,知母、犀角以解肺胃之烦,人参、麦冬、甘草、茯神以安君主之神,滑石为导赤之向导,姜、枣为散火之间使;用犀角者,即导赤散中之地黄;用滑石者,即导赤散中之木通,虽无导赤散中药味,而导赤散之功效备其中矣。

摘录《伤寒六书》卷三《证因脉治》卷四:导赤各半汤处方

生地、木通、甘草、川连、麦门冬、山栀、犀角、黄芩、知母、滑石。

功能主治

清心热,利小便。主心热谵语,火动于中,而多消渴,小便不利。

各家论述

《伤寒大白》:以导赤合泻心汤,上清心经之火;加滑石,导心火,下通小便而出;加知母、山栀、黄芩,兼清上焦肺火。以利小便,莫如清肺;清肺热,又莫如利二便也。

摘录《证因脉治》卷四《症因脉治》卷三:导赤各半汤处方

生地、木通、川连、甘草、黄芩、山栀、犀角(磨冲)。

功能主治

心热痿软,四肢关节不能活动,足胫纵缓不能收持,如枢纽之折而不能提挈,面颊常赤,意乱心烦,脉左寸洪数。

摘录《症因脉治》卷三

猜你喜欢

  • 八仙早朝糕

    处方白术(炒)4两,白茯苓(去皮)2两,陈皮(去白)2两,山药(姜汁炒)4两,莲肉(去皮心)4两,薏苡仁(炒)4两,芡实(去壳,净)4两,人参(去芦)2两,桔梗(炒干)1两。制法上为末,白粳米5升半,糯米2升,共7升半,同粉,共药和匀,用蜜

  • 八仙汤

    《普济方》卷三五三:八仙汤处方赤茯苓2钱,麦门冬2钱,知母2钱,前胡2钱,半夏曲2钱。功能主治妇人常服温补药而积温成热,致发烦渴;血热,经下少而烦热;虚热,烦满短气;痰热,烦渴而呕吐;或妊娠烦躁;或产后气虚,口干烦渴,心下闷痞。用法用量上(

  • 八仙添寿丹

    处方何首乌6两(用竹刀切片,用瓦甑蒸。蒸时用黑豆5升,1层豆,1层药,蒸1时,取出晒干,如此9次,豆烂换好者,晒干听用),川牛膝6两,山茱萸肉4两,柏子仁4两,知母4两,黄柏4两,当归4两,败龟版4两(酥炙)。制法上为极细末,炼蜜为丸,如梧

  • 八仙滋补丹

    处方头生男子乳1碗,藕汁1碗,大萝卜汁1碗,梨汁一碗(吃荤人加韭菜汁1碗)。制法共熬成青,白蜜1斤炼过,小黑豆3升炒存性,为末,同膏和均为丸。功能主治虚劳。用法用量每丸1钱5分,用朱砂为衣。滚水送下,1日3服。摘录《良朋汇集》卷二

  • 八仙玉液

    《顾松园医镜》卷十二:八仙玉液处方藕汁400毫升 梨汁 蔗浆 芦根汁 茅粮(水煎取浓汁)人乳 童便各200毫升 生鸡子白3枚功能主治阴虚咳嗽痰血。用法用量上药将诸汁、蔗浆、人乳炖滚,再与鸡子、童便和匀,频频服之。备注原书并尝用米仁、山药、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