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药方>丁香柿蒂汤

丁香柿蒂汤

《症因脉治》卷二:丁香柿蒂汤处方

丁香 柿蒂 人参 生姜

功能主治

温中降逆,益气和胃。主胃虚有寒,呃逆不止,或恶心呕吐,得热则减,得寒则甚者。

备注

方中丁香、柿蒂温胃散寒,降气止呃,人参补气益胃,生姜温胃散寒。诸药合用,共奏温中降逆,益气和胃之功。

摘录《症因脉治》卷二《妇人良方》卷八:丁香柿蒂汤处方

丁香10粒,柿蒂15个。

功能主治

咳逆。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用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热服。

摘录《妇人良方》卷八《回春》卷三:丁香柿蒂汤处方

丁香、柿蒂、良姜、官桂、半夏(姜汁炒)、陈皮、木香(另磨)、沉香(另磨)、茴香、藿香、厚朴(姜汁炒)、砂仁各等分,甘草减半,乳香(为末)。

制法

上锉1剂。

功能主治

虚寒呃逆,手足冷,脉沉细者。

用法用量

方中乳香用量原缺。

寒极,手足冷,脉沉细,加附子、干姜,去良姜、官桂。

摘录《回春》卷三《寿世保元》卷三:丁香柿蒂汤处方

人参2钱,白茯苓2钱,陈皮2钱,良姜2钱,丁香2钱,柿蒂2钱,甘草5分。

功能主治

吐利、大病后,胃中虚寒,呃逆至七八声相连,收气不回者。

用法用量

加生姜5片,水煎服。

摘录《寿世保元》卷三明·《症因脉治》:丁香柿蒂汤组成

丁香(6克)、柿蒂(9克)、人参(3克)、生姜(6克)。

用法

水煎服。方中人参,现代临床可改用党参。

功效

温中益气,降逆止呃。

主治

主治胃气虚寒,失于和降,呃逆不已,胸脘痞闷,舌淡苔白,脉沉迟。

临床应用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顽固性呃逆、反流性食管炎等病症。

1.顽固性呃逆:以本方治疗呃逆患者34例,并与盐酸氯丙嗪滴鼻治疗相对照,疗程5日。以统计呃逆次数为疗效评价标准。结果:治疗组31例治疗呃逆停止,3例治疗无效;对照组14例治疗呃逆停止,18例治疗无效。(《陕西中医》2013年第7期)

2.反流性食管炎:以丁香柿蒂汤加味治疗反流性食管炎66例,疗程5周。以临床症状和胃镜检查结果为疗效评价标准。结果:治愈51例,占77.3%;好转12例,占18.2%;无效3例,占4.5%。总有效率95.5%。(《实用中医药杂志》2002年第5期)

方解

丁香柿蒂汤的组成以降逆和胃为主,兼以温中补虚,寓温补于降逆之中。主治胃气虚寒,气逆不降之呃逆。临床应用以舌淡、苔白、脉沉迟为辨证要点。方中丁香、柿蒂温中散寒,降逆止呃,为治疗胃寒呃逆之要药;生姜辛温,为呕家圣药,与丁香、柿蒂合用则温胃降逆之功尤著;人参甘温益气,补虚养胃。四药合用,共奏温中益气、降逆止呃之功,使胃寒散,胃虚复,气逆平,则呃逆、胸痞自除。

现代研究

临床报道亦见于治疗慢性胃炎、化疗后消化道反应等病症。

方歌

丁香柿蒂人参姜,呃逆因寒中气伤,温中将逆又益气,虚寒气逆最相当。

摘录明·《症因脉治》

猜你喜欢

  • 保元化滞汤

    处方黄耆1两,滑石末1两。功能主治小儿痘疹5-6日后,痢疾或白或红,或红白相杂,及大人初痢、久痢。用法用量大人初痢,滑石用一两五线、白糖一两,不用黄耆;久痢,加黄耆,滑石仍用一两五钱。摘录《医林改错》卷下

  • 保元回浆散

    处方人参、当归、甘草、黄耆、白芍、米仁、茯苓。功能主治痘疹身凉体静,浆不满足,脓囊渐阔,收靥不齐。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水煎服。摘录《救偏琐言·备用良方》

  • 保元固本膏

    处方党参1两5钱,白术(炒)1两5钱,鹿角1两5钱,当归1两5钱,香附1两5钱,川芎1两,附子(炙)1两,独活1两,干姜1两,川椒1两,杜仲1两,鳖甲1两,荜茇1两,草果仁1两,白芍1两,生耆1两5钱。制法用麻油3斤,将药炸枯,去滓,再熬至

  • 保元固气汤

    处方黄耆(炙)3钱,人参1钱,肉桂5分,丁香3分,甘草(炙)5分。功能主治大壮气血,固其腠理。主痘症虚寒,腠理不密,卫气虚,起胀时痘上有小孔,不黑不白,名曰讧痘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医林纂要》卷九

  • 保元地黄汤

    处方黄耆8分,白术8分(炒),白芍8分(炒),沙参8分,当归6分,丹皮8分,白茯苓8分,熟地2钱,车前子8分。功能主治小儿肾疳,由肝脾失调,加之先天肾水不足而成。体多瘦弱,目昏神倦,或凉或热,或时时伤风。用法用量水煎服。兼服六味地黄丸。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