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药方>桑杏汤

桑杏汤

《温病条辨》卷一:桑杏汤拼音注音Sāng Xìng Tāng处方

桑叶3克 杏仁4.5克 沙参6克 象贝3克 香豉3克 栀皮3克 梨皮3克

功能主治

清宣燥热,润肺止咳。治秋感温燥,灼伤肺津,身不甚热,干咳无痰,咽干口渴,舌红,苔薄白而燥,右脉数大者。

用法用量

水400毫升,煮取200毫升,顿服之。重者再作服。

备注

方中桑叶轻宣燥热,杏仁宣降肺气,共为君药;豆豉宣透胸中郁热,栀子皮轻,清上焦肺热,同为臣药;沙参、梨皮、象贝生津润肺,止咳化痰,均为佐使药。对于秋感温燥初起,见证如上所述者,甚为适合。

摘录《温病条辨》卷一清·吴瑭《温病条辨》:桑杏汤配方组成

桑叶一钱(3克,)杏仁一钱五分(4.5克),沙参二钱(6克),象贝(浙贝)一钱(3克),香豉一钱(3克),栀皮一钱(3克),梨皮一钱(3克)。

用法用量

水二杯,煮取一杯,顿服之,重者再作服。桑杏汤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

轻宣温燥,润肺止咳。

主治

外感温燥证。发热头痛,咽干口渴,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舌红,苔薄白而燥,脉浮数。

方解

桑杏汤证为温燥外袭,肺津受灼所致。秋感温燥之气,卫气不利,故发热头痛;燥气伤肺,耗津灼液,故咽干口渴。燥伤肺阴,肺失清肃,故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舌红,苔薄白而燥,脉浮数为温燥灼伤肺阴之象。治宜轻宣燥热,凉润肺金。方中桑叶辛凉解表;杏仁宣利肺气以止咳,同为君药。豆豉轻宣透表;沙参、梨皮甘寒润肺生津,共为臣药。栀子皮清泄肺热;浙贝母化痰止咳,共为佐药。本方的配伍特点为轻宣、润燥、清热合用,且诸药用量较轻,使燥热除而肺津复,则诸证自愈。

临床应用

1.用方要点:桑杏汤为治疗温燥外袭,肺燥咳嗽轻证的代表方,以身微热,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脉浮数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常用桑杏汤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咯血、百日咳等属外感温燥,灼伤肺津者。

功用鉴别

杏苏散与桑杏汤均能轻宣外燥,止咳化痰,用治外感燥证。但杏苏散辛宣温润,用治外感凉燥,肺气不宣而见恶寒头痛、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薄白、脉浮弦者;而桑杏汤辛宣凉润,用治外感温燥,肺阴受灼而见身热头痛、干咳少痰、口渴舌红、脉浮数者。 桑杏汤与桑菊饮均属辛凉疏解之剂,均用于外感咳嗽,身不甚热,口渴,脉浮数。但桑杏汤辛宣凉润,止咳化痰,主治温燥表证;而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主治风热表证。

方歌

桑杏汤中象贝宜,沙参栀豉与梨皮,干咳无痰咽干渴,辛凉甘润燥能医。

摘录清·吴瑭《温病条辨》

猜你喜欢

  • 八反丸

    处方桂心1两,甘遂1两,细辛1两,归身1两,半夏1两,甘草1两,白芷1两,芫花1两,海藻1两,红花1两,全虫1两,牙皂1两,虎骨1两,白及1两,川乌(姜汁制)1两,草乌(姜汁制)1两。制法上药各炒为末,用核桃肉泡去皮4两,乌梅净肉1斤,蒸烂

  • 八反膏

    处方鳖头、苋菜、葱、蜜、甘草、甘遂、芫花、海藻、阿魏、鳖甲、水红花子。制法上应为末者为末,应捣烂者捣烂,入末再捣,如和不匀,加烧酒调之。功能主治痞块。用法用量先以水调白面作圈,围痞上,大6-7分厚,其药敷在痞上,外用锡注2把,放烧酒在内,熨

  • 八叶汤

    《外科集腋》卷四:八叶汤处方扁柏叶、青蒿叶、蓖麻叶、金银叶、桃叶、柳叶、槐叶、艾叶各等分。功能主治阴 (匿虫)。用法用量煎汤熏洗。摘录《外科集腋》卷四《三因》卷十五:八叶汤处方桑叶、荷叶、地黄叶、皂角叶、蒻叶、苍耳叶、菖蒲叶、何首乌叶各等分

  • 八君子汤

    《陈囊庵妇科补解》卷一:八君子汤处方人参 白茯苓 白术各3克 炙草1.5克 半夏3克 广皮2.4克 苍术2.4克 当归7.5克功能主治脾胃湿痰内盛,时时带下,经行而带症益盛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陈囊庵妇科补解》卷一《陈素阉妇科补解》卷一

  • 八味丸

    《寿亲养老新书》卷四:八味丸处方川巴戟45克(酒没,去心,用荔枝肉30克,同炒赤色,去荔枝肉不要)高良姜30克(锉碎,用麦门冬45克,去心,同炒赤色为度,去门冬)川楝子60克(去核,用降真香30克,锉碎同炒,油出为度,去降真香)吴茱萸4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