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药方>诃子皮散

诃子皮散

《兰室秘藏》卷下:诃子皮散处方

御米壳(去蒂萼,蜜炒)橘皮各1.5克 干姜(炮)1.8克 诃子(煨,去核)2.1克

功能主治

温中祛寒,涩肠固脱。治肠胃虚寒泄泻,米谷不化,肠鸣腹痛,脱肛不收;或下痢脓血,里急后重,白多赤少,日夜无度。

用法用量

上为细末,都作一服。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和滓,空腹时热服。

摘录《兰室秘藏》卷下金·《兰室秘藏》:诃子皮散组成

御米壳(去蒂萼,蜜炒)、橘皮各五分(各1.5克),炮干姜六分(1.8克),诃子(煨,去核)七分(2.1克)。

用法

上为细末,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和渣空心热服。

功效

温中祛寒,涩肠固脱。

主治

主治肠胃虚寒泄泻,米谷不化,肠鸣腹痛,脱肛不收日久,服药未验;或下痢脓血,里急后重,白多赤少,日夜无度,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临床应用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虚寒久泻或脱肛等病症。

1.慢性肠炎:诃子皮散加味治疗89例慢性肠炎患者。结果:患者腹泻腹痛等症状阴显好转,其中64例患者基本痊愈。(《四川中医》1985年第2期)

2.霉菌性肠炎:诃子皮散加附子、石榴皮、补骨脂、莲子、白扁豆、白芍、防风、黄连、干姜、苍术、通草、砂仁、小茴香等,治疗36例。药后大便成形,每日1次;大便镜检无菌后即停用,改用参芩白术散调治。结果:痊愈30例,显效4例,好转2例二平均治疗15日,治愈后3个月,大便镜检均未发现霉菌孢子和菌丝。(《北京中医》1989年第6期)

方解

本方以涩固脱,兼以温中祛湿,正如《医方集解》所言:“此手、足阳明药也。御米壳酸涩微寒,固肾涩肠;诃子酸涩苦温,收脱住泻;炮姜辛热,能逐冷补阳;陈皮辛温,能升阳调气,以固气脱,亦可收形脱也。”本方可用于治疗慢性痢疾、肠功能紊乱、结肠过敏等病症。若治泻痢日久、气阴两伤者,常配党参、白术、茯苓、石斛、白芍等。

方歌

诃子皮散涩固脱,米壳橘皮炮干姜。

摘录金·《兰室秘藏》

猜你喜欢

  • 八公散

    处方麦门冬(去心)、石韦(去毛)、五味子、茯苓、菟丝子(酒渍)、干地黄、桂心各等分。制法上为散。功能主治益颜色,久服令人耐老轻身。主男子虚羸七伤。用法用量食后以饮服方寸匕,1日3次。二十日知,三十日自任意欲行百里并得。注意忌大酢、生葱、芜荑

  • 八减丸

    处方椒红8两,甘菊花7两,大附子5两,旋覆花5两,苍术(米泔浸,去黑皮)4两,决明子3两,芎2两,紫巴戟(去心)1两。制法上为末,枣肉和,再杵300-500百,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补暖元脏,明目,去风毒。主眼病。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

  • 八制保瞳丸

    处方枸杞1斤(分作8分,先用酒润透,1用蜜拌,1用乳拌,1用青盐拌、1用黑芝麻拌,1用川椒拌,1用小茴香拌,1用独活拌,1用菖蒲拌,俱用3钱,各炒,须不变红色为佳,若变黑色便不效)。制法上药各为细末,稍加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肝肾两

  • 八制茯苓丸

    处方白茯苓2斤半(须皮光结实者,去皮,打碎如枣核大,分为8制),黄耆6两(切片,水6钟,煎3钟,煮茯苓1分,干为度),肉苁蓉4两(酒洗,去筋,水6钟,煎3钟,煮茯苓如前),人参6钱(水5钟,煎3钟,煮茯苓如前),甘枸杞6两(水8钟,煎3钟,

  • 八卦串

    处方茵陈1钱,苍术1钱,白术5分,槟榔5分。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一切黄病。用法用量作1服。摘录《患雅补》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