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升阳益气治疗顽固性头痛 高社光从脾胃论治疑难病验案(2)

升阳益气治疗顽固性头痛 高社光从脾胃论治疑难病验案(2)

高莉 孟宪红 高敬力  河北省鸡泽县中西医结合医院

吴某某,男性,55岁,干部。2009年2月11日初诊。患头痛已十余年,经多方诊治,未能根除而来求诊。症见头痛时作,时轻时重,重则有头晕目眩,心悸,寐差,两目干涩,两眼睑肿胀,不欲睁目,耳鸣如蝉,脘闷纳呆,恶心嘈杂,咽干,口渴欲饮,倦怠乏力,经常感冒,二便正常,面形消瘦,色huang(白+光,读三音)白,舌质黯,苔薄白而腻,脉弦滑小数。曾服滋阴潜阳、平肝熄风及化痰熄风药方数十剂,初时见效,旋即如故。四诊合参,显系脾虚气陷,清阳不升,湿浊中阻所致。处方以益气聪明汤合玉屏风散意化裁。处方:生黄芪12克,炒苍术9克,防风9克,柴胡5克,升麻3克,天麻12克,僵蚕6克,陈皮9克,黄芩9克,白芍9克,川芎10克。5剂,水煎服。方中黄芪、白术、防风,原为玉屏风散,而组方运用之意,因合升麻、柴胡而有不同。其中黄芪、白术甘温,益脾胃而健运中气,犹是原义;防风则并非为走表而设,盖用其风以胜湿,发越清阳,合升麻、柴胡、僵蚕之轻扬,以升发鼓舞胃气,上行头目;用陈皮和胃宽中,散满除湿;芍药以养营和血;天麻、川芎祛风止痛;少佐黄芩清中焦湿热。合之共奏益气升清,化湿祛风之功。

二诊:药后头痛心悸、耳鸣口干均见减轻,脘闷觉舒,纳谷见增。唯仍感头目欠清,看书不能过久,偶尔心悸,午后较重;睡眠轻浅易醒,二便尚调,舌质黯红,苔白腻见退,脉来弦细。既见效机,仍宗前法,前方加谷麦芽以运脾祛湿,生牡蛎以益肾安神。7剂,水煎服。

连经五诊,头痛止,湿邪除,唯感肢倦乏力,头脑昏重,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无力。而中气虚陷,清阳不升毕露,法随证转,药由方变,治以益气升阳法,用补中益气汤加蔓荆子、川芎,续进24剂而得痊愈。

按:头为诸阳之会,如一经气衰,皆可影响脑之温煦、滋养,尤其是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是产生清阳之气的源泉,关系至重。若脾胃健运,纳化正常,则水谷精微得以输布,清阳之气得以上升,浊阴之气得以下降,从而使脑聪目明,筋骨坚强,轻劲有力。倘劳倦过度,脾胃损伤,则纳运失职,升降悖逆,不仅清气不能上升,元神之府失养,且湿阻中洲,浊气上蒙清空,出现头痛、头晕目眩、胸闷腹胀、耳鸣耳聋等症。此即《素问·玉机真脏论》中论述脾运太过、不及为病时所说的“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之义也。

猜你喜欢

  • 痛经药膳方

    有些女孩从月经开始就有痛经问题,轻度下腹痛,经过后,逐渐缓解;严重腹痛难以忍受,面色苍白,身体瘦,声音低,甚至伴有昏厥等症状。这种情况属于原发性痛经,在未婚妇女中更为常见,大多数在月经初潮或初潮后不久开始发病,腹痛主要位于下腹中部,喜欢热,

  • 胆道蛔虫症需要与上腹部其他急腹症相鉴别

    胆道蛔虫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以30岁以下的青少年较多。胆道蛔虫需要与上腹部其他急腹症进行鉴别,如胃痉挛、急性胃炎、胰腺炎、胆石症、胆道蛔虫和胆石症并存,有时很难识别。因此,当诊断不明确时,西医镇痛解痉,掩盖症状,延误诊断;中药因煎药费时,呕

  • 养神补心安眠类对药

    现代名医施金墨先生从医60多年,博览医籍。他在古今中外都在寻找。他学习严谨,医理透彻,临床经验丰富,疗效显著,尤其是善用对药。现总结施老治疗失眠的经验,介绍如下:辨证施治分九法。施老将临床上看到的失眠分为四种情况:睡眠不能;睡眠时间短,醒来

  • 肝胆同治,重点是疏肝

    胆石症是一种由胆汁沉积、胆道感染、胆道蛔虫病或胆固醇代谢紊乱引起的疾病。它是消化道的常见病和常见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中国胆石症的自然人口发病率约为7.8%。据报道,胆结石与胆癌的发生有很强的相关性。随着胆结石数量的增加,胆结石的风险也在增

  • 复元活血汤

    组成 柴胡10克,瓜蒌根12克,当归9克,红花6克,甘草6克,穿山甲(炮)10克,大黄(酒浸)3克,桃仁(酒浸,去皮尖,研如泥)10克。功效 活血祛瘀,通络散结。主治 跌仆损伤,瘀血留于胁下,痛不可忍者,亦可用治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