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中草药种植系列五:《适时采收、产地加工》

中草药种植系列五:《适时采收、产地加工》

“三月因陈四月篙,五月采收当柴烧”,“当季是药,越季为草”等等农谚是药农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中药材种类繁多,产地宽广,每一品种如何能够适时采收,获得优质高产,是中药材种植生产中的关键问题之一。

当年收获的中药材品种,应根据品种特性适时收获,如红花应在花初开放的第3天,花色由黄转红时,及时采摘;金银花要在花蕾的上部由青变白时,分批采摘;白芷应在茎叶还繁茂时,“处暑”前后采收,不可过早或晚收;丹参应经受3-4个月的温差刺激,完成养分积累后,上部茎叶枯萎的秋后或早春根茎萌发前采收,产量高,质量好;人工种植的半夏,适时刨收,加工易脱皮、干的快、商品色白粉性足、折干率高,刨收过早,粉性不足,影响质量,刨收过晚不仅难脱皮、晒干慢,而且块茎内淀粉已分解,加工的商品粉性差、色不白,易产生“僵子”(角质化)质量差,产量更低,倒苗后再刨收,费工三倍还多,;根据山东菏泽市润康中药材研究所多年人工栽培半夏研究结果表明,半夏的最佳刨收期应在秋天温度降低于13度以下,叶子开始变黄绿时刨收为宜;黄淮地区气温13度正为“寒露”至“霜降”;长江流域要根据气温差别适当向后推迟;东北各地气温偏低,要适当提前刨收。

多年生的中药材,应根据生长周期特性和实际长势,合理确定刨收年限,如白芍,用种子直播的,一般需五年收获;栽培的白芍苗,需四年收获;用芽头繁殖的,三年必须刨收,如推迟采收年限,会加重根茎的木质化或腐烂变质,降低质量,甚至不能药用。在这里,笔者引用了流传于药农民间的一首中药材采收歌谣,供大家借鉴参考:“含苞待放采花朵,树皮多在春夏剥,秋末初春挖根茎,全草药材夏季割,色青采叶最为好,成熟前后摘硕果”。

在产地采收后的中草药鲜品,本身含水量较多,很容易霉烂变质,所以,一般要通过分级、清洗、刮皮、切片、烫水、蒸煮、熏制、干操等不同的操作环节,进行产地的初步加工,从而达到可以储存、运输和投放市场的中药材产品。

不同类别、不同形状、不同用途的中草药品种,产地初加工的方法不同,例如花类品种中的红花、金银花等,应随采收随干操,不可堆积放置,在干操的过程中,不能直接在阳光下暴晒,需在通风的环境下阴干或风干,以防“跑油”;白芷采收后,需先用清水冲洗干净,然后必须熏硫,再通过阳光下暴晒或大火烘干,让其迅速干操;丹参在刨收后,不要移动,并防止雨淋或水洗,在原地使根条软化后,再用手把软化的根条捏成束,晒至八成干,堆积发汗6-7天,再继续晒至全干,既为中药材丹参商品;中药材地黄根据加工方法分鲜地黄、生地和熟地,采收后除去茎叶、去除须根、用砂储存起来做药用的称鲜地黄;没有经砂储存,将鲜地黄直接晒干或烘干,内部干操变黑,外部硬实,身干而柔软的,既是中药材生地;将生地浸人黄酒中24小时,用微火炖干黄酒,然后将地黄晒干的,称中药材熟地。

中药材产地的初步加工,是人工种植中草药形成中药材的最后一道重要环节,应引起药农的高度重视,应把现代的高新技术融入到传统的加工方法中去,以达到提高药效和有效成分含量,便于包装、储存和运输的目的。

猜你喜欢

  • 肚子胀气,老放屁是什么原因

    一、肝气郁结,肝主疏泄,如果肝气不能调达,就容易肝气犯胃,并且导致气滞、气逆,出现肝胃不合而引发胃胀。肝气郁结的患者一般会出现胸闷胀痛、呼吸不畅、心情烦躁、急躁易怒,一生气就感到胃胀不适,而且还会随着病情的变化不断加重,这个时候就需要疏肝理

  • 酸枣仁的功效与作用

    这个酸枣仁在临床用的比较多啊,首先要了解酸枣仁的功效吧,酸枣仁在临床上其实主要功效是宁心安神,生津止咳的作用,这个对于失眠的话,要针对不同失眠类型来选择用药,我们失眠的临床类型比较多,有脾胃虚弱导致的失眠,由阴虚内热导致失眠,还有肝气郁结导

  • 胃要怎么保养

    一、胃怕寒,胃是娇弱的器官,对寒凉的刺激比较敏感,所以胃部要注意保暖,不要吃太多寒凉的食物。二、胃怕撑,吃得太饱会使胃排空延迟,从而造成消化功能紊乱。三、胃怕晚,很多人因为工作忙或者其他原因不按时吃饭,饿了就忍着,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出现毛病。

  • 黄芪泡水喝的禁忌,不懂的人不要乱喝

    黄芪泡水不是谁都能喝,我们都知道黄芪泡水好处多,对脾虚失眠都很有帮助,但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喝的。对于感冒发热者,阴虚湿热者,或者身体处于虚弱的状态,此时喝黄芪水可能使得病情加重,甚至会出现头晕,上火等不适情况,所以这类人群最好不要喝。其次,黄

  • 晨起喝凉白开好吗

    晨起一杯凉白开是对还是错。很多人有早晨喝一杯凉白开的习惯,认为可以调节内分泌,还能起到润肠通便的作用。其实这种习惯是不正确的。中医认为,晨起正是阳气升发的时候,此时喝杯凉白开,好比正常工作的发动机泼上一盆冷水,这样做会大伤人体下焦阳气,对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