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医学入门书的空前发展与医学杂志的出现

医学入门书的空前发展与医学杂志的出现

清代临证各科都取得许多新成就,同时也涌现了众多古医籍注释本和医学全书、类书、丛书的编纂出版;启蒙医书以及入门方书的编著、出版,继明代之后空前繁荣,成为清代医学发展的一大特点。我国第一本医学杂志《吴医汇讲》的出现标志着医学学术讨论开始有了一个新阵地。

一、启蒙医书

清代医家编著的启蒙医书和方书为数颇多,影响后世较广的有:

程国彭的《医学心悟》,集程氏研究历代名家医著心得及其三十年来的临证经验。全书条理清晰,论述言同意,深入浅出,选方切于实用,在临床医学入门书中影响较大。

陈修园,治学严谨,著作多本个人临证经验,阐发通俗明晰、深入浅出,对医学普及具有较大影响。其所著《医学三字经》是以三字一句的歌诀形式写成,介绍内、妇、儿各科常见病的症状、诊断和治疗,及通用方剂;《医学实在易》叙述理法方药,简明扼要,附歌诀,便于初学;《医学从众录》以内科杂病证治为主,兼及妇科。全书简要实用,便于初学医者临证参考。

二、《吴医汇讲》

《吴医汇讲》是唐大烈编辑出版的具有现代期刊特性的不定期刊物,对医学学术交流和普及产生一定的影响。当时长洲一带文化发达,学术气氛浓厚,名医荟萃,其中不乏具有真知卓识、医技精良的高手,唐氏为了不使这些才华匿采藏光,技能埋没,而且认为同道间的经验交流,互相切磋,是扩展学问的最好途径。于是他桂鲼医界佳作,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创刊《吴医汇讲》,分卷出版,至嘉庆六年(1801)唐氏逝世而停刊,先后出版11卷,合订为1册。10年期间,陆续收载了长洲、无锡、常熟、太仓等江南一带41位医家的各类医学论著文章94篇,其中唐氏的文章有15篇之多。

《吴医汇讲》的特点大体可归纳如下几方面:

(一)内容广泛

《吴医汇讲》各卷所载文章,不分门类,不限体式、不拘内、外、妇、幼各科,也有经黄著作的注释闻发,专病的讨论、医德教育、方剂本草的疏解、历代医家典籍的评论、医学随笔、医史考证、验方交流、运气经络学说、病因病机的探讨、医话、歌诀、读书方法等,内容十分广泛,丰富多采,而且理论与临床初中并重、切于实用。

(二〕提倡学术民主

唐氏认为诸多作者的文章集于一册,由于作者的观点各异。有时可能互有矛盾之处,他反对门户之见,主张不同观点的论著。只要言之有理者,采取兼收并蓄的作法,由读者自己决定取舍。

(三)选编文稿一视同仁

《吴医汇讲》选编文章排列次序不以作者年龄的老幼及资历高低来划分,而是依来稿的选后定次序,先来的先刊出。

(四)选稿重新意

唐氏要求作者独立思考,文稿要有创见,那些人云亦云,重复前人的陈辞旧调的稿件,概不采用。

(五)沟通读者与作者

《吴医汇讲》刊出的每篇文章,在标题前先简要介绍作者姓名、讳号、籍贯、职称、生卒年月等,以使读者对本文作者有所了解,颇具医史资料价值。在我国期刊出版史中可谓首创,现今我国出版的学术期刊中有的就在正文前或在正文末附作者小传。

从上述《吴医汇讲》各方面来看,同现代期刊的特征颇相吻合,可以说它是我国最早的中医综合学术期刊。这要比英国当今还在出版的医学期刊《柳叶刀》(Lancet)创刊早31年。

猜你喜欢

  • 患者胃有烧灼感,平时还怕冷

    这个患者是男性, 50多岁,他来以后啊,就说医生,我这个胃啊非常难受,从他表情上也看得出是比较痛苦的,首先是他面色红,那么问诊他呢?也就是说胃疼,胃胀,就感觉胃里像有火一样,火烧火燎的,甚至胸部后啊也有这个烧灼感,看他的舌象啊,也能看出来口

  • 老胃病反反复复,中医常用这三种汤

    大家好,我是中医马医生,在脾胃病,可我们常常说一句话就是脾胃不好百病生,今天呢,我就通过这三个方子,中医三个经典的方子跟大家来讲一讲,强调一下这个脾胃这个后天之本的,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需要注意的,怎么去保养,建议大家点赞收藏,以免市民太多找

  • 饿久了就不饿了,到底是因为什么?

    人饿的原因啊,是因为我们血液里面的血糖浓度减少,进而人体的体内的一些正常的生理反应,那么人就会感到饥饿,正常的情况下,人应该补充食物,如果这个时候不及时补充食物,人就会感到越来越饿,就好比车没油了,我们需要去加油才能开车,同样道理,胃里没有

  • 气血亏虚,先补气还是先补血?

    这是一个46岁的女性患者,她来的时候啊,主要症状就是这个,偏瘦,身体还特别困窘,每天觉得昏昏沉沉的,然后自己感觉呢,身体就是特别发凉,然后乏力,还容易紧张啊,入睡难,多梦,头昏昏蒙蒙的啊。眼睛他自己感觉是有点肿,但是不是明显浮肿那一类。然后

  • 脾胃不好,中医常用这三种方剂,看看适不适合你!

    那么首先第一个呢,就是四君子汤,我们叫四君子汤,四君子汤是中医补气虚的啊,在方剂学当中,补气虚的第一方就是生猪、茯苓、甘草四味药,那么这个可以补人体气虚,这里边呢,我要跟大家说一个是中医这个补气呀和祛湿的关系,一般来说,气虚容易生成湿气,湿